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宜丰县天宝刘氏宗祠
对于“墨庄刘”,宗族的一人之心就是“墨庄夫人”以诗书传家的殷殷之情了。在江西,不少村庄都以“墨庄刘氏”为标榜,渗透族谱和牌匾的,分明是与生俱来的骄傲—墨庄,这是众多刘氏村庄的冠冕。
墨庄的来历,与刘式及其妻陈氏有关。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楚元王刘交的家族世居彭城,设彭城郡,立彭城堂。西晋末年,刘交的第十八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太守。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彭城一带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在安福县山庄乡查桥村刘家港定居下来,形成了以安成为堂号的“查桥刘氏”。唐代末年,笠桥刘氏的后裔刘速迁居新喻荻斜,形成后来的新喻刘氏。
刘式就是刘透的孙子。他自幼好读书学习,少年时在白鹿洞书院就学,弱冠成年后隐居庐山,博览诗书文献,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南唐末年高中明经科第一名,新喻刘氏因此声名鹊起。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随南唐后主李煌投降宋朝,并以其学识和才干受到宋朝廷的重用,官至刑部员外郎。后来因遭人诬陷而丢官,四十九岁就郁愤而终。
刘式娶陈氏为妻,生有五个儿子,刘式辞世时,儿女均未成人。为儿女计,有人好意劝陈氏将刘式数千卷藏书和家中部分添置,一概变卖,连带平日积累,买田置产,以贻子孙。可陈氏却说:“吾夫生平廉节,念念藏书为‘墨庄’,以昭示子孙,何以田为也?”她不变“墨庄”为田庄,遵照丈夫的遗愿,把藏书作为传家宝保存了下来,“以昭示子孙”,希望儿子都在“墨庄”安心耕读,结果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此事在刘氏家族和当地传为美谈。宋廷后来给刘式昭雪加封户部尚书,并封陈氏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堂号,被称为“墨庄刘氏”。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宋光宗元年(1190),刘式的后人刘椿到宜丰附近任职,偶见天宝天生船形地貌,便定居于那里,遂形成“天宝墨庄刘氏”。天宝村曾经有一座宝书楼,又称墨庄阁,始建于南宋,属两层重檐楼阁,石木结构,分前后两厅。前厅有四根石圆柱支撑牌坊,前厅门柱上书有一联:“东吴花县地,南宋宝书楼。”内厅以四方石柱支起木楼。可惜此楼于1979年毁于火灾。当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数度转战宜丰,大败金兵,在天宝救济灾民时,欣然为宝书阁留下墨宝,题写了“墨庄”二字。南宋乾道四年(1168)秋,朱熹游天宝时曾写下《朱子墨庄记)),他写道:“非祖考之贤孰能以礼乐诗书之积厚其子孙,非子孙之贤孰能以仁义道德之实光其先祖?”
历史上,墨庄刘在方圆不足五公里的天宝村建造有大大小小两百多座祠堂,保存下来的还有几十座。除了刘氏总祠之外,还有不少专为某一代祖先建造的祠堂,比如规模较大的“四季公祠”,就是为了祭祀刘氏第六代的四位“季”字辈祖先而建造的,此外,还有“齐月}翁祠”、“静庵翁祠”、“茹香翁祠”、“阳可翁祠”、“谦公词”等等。有诗描绘当年此地人文鼎盛的壮观场面,赞道:“名人巨公常满座,珠玉文章生咳唾,细草汀洲骏马嘶,黄榜族旗高轩过。”
天宝的祠堂,本以“刘氏宗祠”和“四芳翁祠”最为著名。前者是天宝墨庄刘氏总祠,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后者整栋祠宇由九千九百九十九根半巨大立柱支撑,号称“千根屋柱落地”,院内为消防设置的蓄水石槽也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半之多,号称“千槽人室”。可惜这两座祠堂已遭毁坏。
现在保存完好的刘氏祠堂,要数坐落于天宝村中的“四季公祠”(又称“昭公祠”)和与之相距两公里、坐落于潭市村的“谦公祠”。前者建造于1585年,祭祀的是刘氏四位六世祖;后者兴修于1493年,专为祭祀八世祖刘彦谦一人而造。说起这两座祠堂,如今的刘氏裔孙都挺纳闷,为何八世祖的祭祠倒比六世祖的祠堂早修了近百年呢?究其缘由,竟是一段兄友弟恭的佳话。
天宝刘氏家族由刘椿公一脉发祥。据族谱记载,刘椿之后,曾经四代单传,至第五代“阳”字辈,才一有阳祖、阳可兄弟二人。自五世以后,刘家开始人丁兴旺,两位阳字辈兄弟各生四子,是为八位“季”字辈兄弟。族谱称阳祖四子为“上四房”,阳可四子为“下四房”。上、下四房兄弟发脉到第八代,刘家已是丁财并茂的地方望族,族中有识之士出于家族发展的战略眼光,着手实施分宗立族举措。
所谓“分宗立族”,就是把部分房头人丁从居住地分离出去,另行开疆拓土。在君臣父子、长幼有序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房或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往往能在诸如分家析产之类的家族变易中得到实惠。然而,刘氏世代忠厚传家、诗礼继世,讲究的是孝涕,兄友弟恭已成家风。因而刘氏上四房便主张长房分立出去,把现有的各项配套设施都已成熟的天宝居住地留给下四房;不料,下四房却坚辞不受,认为弟夺兄权是为不恭。据说,两房子孙为此推让再三,以致发生争吵,还差点让分宗立族大计胎死腹中。后来,两房子孙在始祖刘椿公灵前焚香拜祭,以抓阉的方式决定去留。或许是祖先在天之灵有意玉成一段兄弟佳话,抓阉数十次,每次的结果都是上四房“去”,下四房“留”,事情这才敲定下来。
明初洪武年间,刘氏上四房子孙由第八代一位名叫刘彦谦的长者带领,去到两公里之外的荒山野岭开拓基业,其间艰苦卓绝可想而知。一百多年后,家业初定,新造的屋场初具规模,迁徙而来、安居乐业的子孙为了祭祀这位肇基之祖,着手兴建谦公祠,历时十余载,至弘治六年,终告落成。
谦公祠占地近二千平方米,三进二天井,八柱七开间,前檐高六米,正脊高十米。主体建筑前后两坡阴阳瓦面,左右回廊为单坡(向内)阴阳瓦面,外墙为青砖砌多阶风火墙,硬山屋顶。屋内前廊和后廊顶部均为海漫平板花格开花。后舍置放祖完,瓦面露明,地铺“金砖”。整座祠宇外观壮丽,气势宏伟;内构精致讲究,富丽堂皇。
相传留在天宝居住的刘氏下四房子孙,见上四房修造了八世祖祠堂,心生效仿之意。奈何下四房的八世祖都因祖宗灵前抓阉抓到的那个“留”字心怀羞愧,尽管他们也尽力辅佐了上四房开创基业,但是他们却一致认为自己是“不恭”之人,留下遗训,不许后代子孙为自己立祠。
刘氏下四房子孙一代又一代地商量来商量去,终于在上四房为八世祖刘彦谦立谦公祠的近百年之后,修起一座祠堂。但是他们却不得不绕过自己的八世祖,而把祠堂定为祭祀下四房六世祖的四位“季”字辈祖先,因而祠堂也被命名为“四季公祠”了。
四季公祠三栋一寝两天井,两拱一亭“回”字楼。三进大厅,石础屋柱,森然林立。正中议事大厅屋顶,镶嵌一个鸟案形状藻井,寓意刘氏一脉发祥,同巢而栖,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报本堂祖寝前左右各置回环小天井,瓦面露明,中间五步石阶,上到祖寝,抬头可见一个官帽形屋顶,取其“上得台阶、步步高升、加官晋爵”之意。四季公祠和谦公祠历尽沧桑。拂去时光的尘埃,附丽于祠堂的兄弟佳话,就像镶嵌于屋顶的明珠,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光芒。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