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歙县渔梁坝崇报祠
歙县渔梁古镇因一座千年古坝而形成,古坝名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一公里处。南宋名士钱时《新安建石梁记》云:“紫阳之麓,绝流为梁,储为渊,其来尚矣。中摧荡纪,邦人士辄不利……为澄涵气象,则自衍裕,梁之利也固宜。”渔梁坝北近枫树山,南抵紫阳山,横卧在新安江支流练江之中,条石砌筑,面层瓮以花岗岩条石,白底黑点,俗称“凤凰麻”。坝长一百四十三米,底宽二十七米,顶宽六米,高约五米,断面呈不等腰梯形,坝北、中、南设三道泄门,比坝顶低三十厘米,用于常水位时过水。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湛,功能之广益,实为罕见,故被誉为徽州“都江堰”。坝头曾铸两头“厌胜铁犀”作为镇坝之物,分设坝之南北两端,昂首相望,惜皆不存。北岸坝端有一神庙,庙前立一如来柱,柱旁卧一石刻储婆龙。
据记载,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隋唐之际,越国公汪华治于歙城,古时军需民用悉赖水运,渔梁便成为歙城的水运码头。上游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汇注练江,至此陡泻而下,为缓流蓄水而在此筑坝截流,当初的工程相当简易,“唯以木障水而已”。清康熙《款县志》载:“(南宋)嘉定辛巳年郡守宋济即旧处聚石立棚。甲申年秋,郡守袁甫谓非经久计,始议易以大石。”《新安建石梁记》中也曾语及“立栅晓碳之上,而聚石其中,霖潦暴豪,何能钟固。岁一葺或岁间一葺,科役民伍,覃(深)害不细……”这都说明,自筑坝之初至南宋中叶,一直沿袭“立栅聚石”的做法。
宋绍定元年(1227),歙县推官赵希主持伐石重修。钱时在《修坝记》中称他募良工“凿山料材,汇别三品:直而方者曰‘眉石’,层垒绳整,严边幅也;狭而长,首方而末削,若钉、若斧者日‘算石’,斜透中通,互穿锁也;其磊块不可尺度者日‘囊石’,补漏罐,实腰腹。”由此可见其工艺之细致严谨。钱时还赞坝身的坚固巧妙,“大抵魁杰轮困有力势,梯转而下,梓浮而来,机运而登,皆极巧便。眉算迭用,左右蓬卷,凡十有八层而后周。内固外圆,不斗于水;斗门东泻,不怒其流”。“越四年九月竣事”。
元末明初,此时上距绍定修坝已有一百二三十年。渔梁坝开始纪坏,至明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张祯拨官带葺之。“垒石其上,顺流栉比,而两瓮之。当不立交,纳锭于凿以为固,参和灰沙于内以为密,其广二十五尺,高半之……”他的“顺流栉比”的条石砌筑原则与“纳锭于凿”的处理方法,前者使条石不易被水冲翻,后者加强了坝面的整体性。清代麟庆(((7可工器具图说》云:“河工成规,凡闸坝面石,例在对缝处用铁锭,转角处用铁销,横接处用铁铜。均凿眼安稳,以资联络。”当时用石银锭桦连接石材应属较先进的砌筑方法,但他的中心充灰沙的方法却失败了,结果不到两年即被冲毁。
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彭泽命通判陈理督工修建。此次吸取张祯教训,“尽去坝心灰沙,表里皆瓮方石,并节为梯级,伸水过坝斜平而下”。其结构和式样,成了名副其实的石质重力滚水坝。但当时坝面采用的红石不耐冲刷,因此,明万历、崇祯年间又两次大修。现南岸山坡上仍立有明万历修坝记事碑。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府朱廷梅主持重修,这次除保留原先成功之处外,弃去旧赤石和沙砾,坝面改用青白二石纵横交织,瓮叠二十一余层。衔接处用石桦互为连锁,上下层间竖石穿插,互相衔接,极为坚固。坝开三门,以泄水势。此次大修历时六年完成。后在内乾隆、光绪年间曾两次维修。
渔梁坝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体现了古代重力滚水坝技术成就。它设计合理,工艺精湛,坝身为不等腰梯形,下游边坡坡度平缓。水平条石间“纳锭于凿”,竖向则每隔一米五左右,“中立石柱”。坝址砌条石护坦,设置护苗,即以短石桩护坝脚,防止冲刷。三个水门(泄洪道)从北向南依次渐低,起着调节流量的作用。在常水位时,练江从最南端的水门流过,坝面可以走人,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从南端水门通过的江水直冲距坝一百五十米的龙井山壁,折向东北而下,不仅刹减了水势,又使北岸难聚沙债。其余两水门保证练江在较高水位时仍有较大泄水能力,洪水季节水流则从整个坝面泻下。
渔梁坝的兴建,使渔梁成为重要的水运码头。由于坝“截上流以缓之,则舟揖易上,而挽运不劳”,坝下水面成为理想的航船停泊处,大坝的设计者有意将南端水门近岸开设,比北、中两处水门低一级,使常年流水始终折冲北岸,远航杭州的起点“龙船埠”即在此建立,龙船埠一带最多时能停靠三百余艘船只,号称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运码头。交通的繁荣刺激着村落的发展,由唐至明,逐渐形成关厢商埠,最终成为一个集商业、交通转运、货物集散和船工集居地为一体的非农业性村落。此地墙桅如林,商旅如云,市井辐揍,盛极一时。“奠澄流而揽形胜”,渔梁坝不仅解决了徽州四县至府城的津渡之难,而且形成了“平衍停蓄,竟川含绿”的古款胜地西干。
渔梁坝蓄水还可保持城内较高的地下水位,保证城内水井有足够的饮用水供应。据现代地震资料,歙县北部地处天目山脉西侧南段,从宁国沿芜屯公路往南至款县县城,有一条中等程度的地壳断层。断层含水丰富,故在县城区域凿井即可得泉。这也是汪华在此建城的重要条件之一。然泉脉又与练江中之断层相通。南宋《新安志》云:“应公井底有二穴通练江中,一通铜井潭,一通釜底潭……”如果久旱不雨,河床干涸,则井水亦随之干涸。古人由此推知,在城南江中筑坝蓄水,使水面延至城根,这就为城内用水提供了基本保证,城内水井有名称的有:文公井、罗公井、白石井、铁帽井、三眼井、八眼井、方井、打箍井、少保井、仙姑井、暇蟆井、节烈井等。
徽州人外出经商走的是水路,因此视水为财,对水情有独钟,有“水厚则徽盛,水浅则徽耗”之说,水脉乃命脉。既然如此,建筑在命脉之上的渔梁坝就是徽州人的命门了,所以,历朝府县皆以整修渔梁坝为政务之大要。于是乎,渔梁古镇的长街上便有了又称坝祠的崇报祠,顾名思义,崇报祠为的是崇报和祀奉历史上修建渔梁坝的有一功之臣和有识之士,以上提及的汪华、宋济、袁甫、赵希想、彭泽、张祯、陈理、朱廷梅等人,均有牌位设于祠中,受用着人们虔敬的香火。
崇报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祠时,知府黄曾源题额曰“崇报立达”,作修坝记勒碑于祠,故称“崇报祠”。该祠占地三百四十余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两天井,仪门、享堂在下,上台阶有寝堂。祠堂外观如普通民居,大门上方有简洁的门罩,门额上阴刻“崇报祠”三字,堂内雕梁挂匾,古朴典雅。中进享堂前天井左侧立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渔梁坝题名碑和一块“严禁货物上岸”的禁碑;右侧立着明清两代保护商旅免被敲诈勒索的管理禁碑;内堂左右墙上各种碑刻,记载着重修渔梁坝的经过和一批乐善好施者的事迹,而享堂上方,高悬着知府朱廷梅于清康熙二十六年所题的牌匾,金光闪闪的“水聚徽盛”四字,甚是耀眼醒神。
文章来源【三僚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