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风水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有关古代的丧葬礼规和习俗,当然也是色彩斑斕、绚丽多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形成的丧葬习俗,具有丰富而深遂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
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为了生存繁衍,最初的人类是群居的。他们对于同伴中死者的处理,,一是“腹葬”,即在物质生活极度困普的情况下,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充饥,为了不饿死,不得已把同伴的尸体当作美餐吃掉;二是随便把尸体丢弃在野外沟理,有人称之为“野葬”,«孟子•膝文公上»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矣,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整。”实际上,“腹葬”也好,“野葬”也好,都算不上是丧葬。
墓地、墓室与棺椁、明器
受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古人逐渐形成了视死如生的葬制。选择墓地、修筑墓室、制作棺椁,以使死者有安居之处;墓地上的有封树及建筑,以表明死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随葬各类器具珍玩、衣物财宝,以便死者在另一世界尽情享受。在这种观念的启动下,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孝”的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会上的一般平民百姓在操办丧事时也大讲排场,特别是封建帝王权势显赫的达官贵人更是豪华奢侈,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此风几千年来上行下效、相沿承袭,绵延持久,厚葬之风经久不绝。
(-)墓地
古人非常重视选择墓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充满迷信色彩的风水理论。所谓“风水”,就是古代相地术的俗称,它又称为“相宅”、“堪與”、“青乌术”、“青囊之术”等。“相”就是察看,“宅”就是人的住宅,有阳宅和阴宅之分,阴宅就是墓室。“相宅”就是择地建宅。“堪”就是勘察,“舆”是指地。“堪與”就是察看地理形势和建宅的地基好坏。“青乌”是汉代的相地家,相传著有«青乌子»三卷,因而“青乌”成了风水的别名。“青囊之术”大概是因晋朝郭璞«青嚢中书»一书而得名。
把墓地风水与子孙后代的命运相联系的观念,流行于秦汉之际。汉代大将韩信早年为布衣,母亲死时因贫困不能入葬本族墓地,就选择了一个“高敞”之地安葬,日的是想将来有朝一日“令其旁可置万家,仰视其母家”,①说明当时“风水”福佑后代的观念已流行于民间,或许正因为此,韩信后来果然成为一代功臣,被封为王候,他母亲的墓旁果真有人家万户,“伸视其母冢”。 文章来源三僚风水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六朝之际,墓地堪與术已有较系统的理论并在社会上有实际的应用,晋郭璞的«葬书»是专论墓地选择与吉凶关系的著作。«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葬母曁阳,墓地离水边不足百步,有人不解地问他,如水一涨不是会把墓地淹了吗?郭璞却说:“这里很快就要变为陆地了”,后来果然“沙涨数十里”。自此郭璞相墓名声大振。据说一次,他为一人家相墓,晋明帝便微服往察,想看个究竟。事后明帝问墓主人:“你为什么要把亲长葬在这块’龙角’之地呢?此为大凶,将招致灭族之罪。”墓主人答:“郭璞云此处是葬龙之地,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亲临垂询。”明帝听后惊叹不已,对郭璞心折诚服。
古人对阳宅的宅基和阴宅的墓地的选择,对地势和环境的要求,标准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別有特池,后有丘陵,东有流水,西有长道,谓之正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风水宝地”。郭璞«葬书»谈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好的基地。靑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之神,合称四方神,“玄武,龟也”,玄武的形象是亀或龟蛇合体。“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特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就是北面背靠山峰,南面临近平原和池水,北山阻挡了北来的寒风;南面的水可供饮用、灌溉;东面的河流交通和排涝;西面的道路可便利人的进出活动。这样的地方,无论建阳宅,还是建阴宅,古人认为都是理想的“风水宝地”,或称“回神地”。
堪興理论在宋代以后日趋系统化,禁忌避讳越来越复杂繁琐,但是,它在中国这块封建土壤上还是吸引、骗取了千千万万的信奉者。明清时期寻找好风水的活动在全国泛滥成灾。各朝皇帝都有備率风水迷信的暗好,他们把自己登上皇帝ii座说成是“天人感Jif”的必然产物,是葬父风水宝地“显灵”,是“考i权神授”的结果,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墓地堪與,以期风水”造化出齐天洪福。
明成組朱様定都北京,曽派人四处寻找吉壤宝地。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當,大明皇上姓朱,“朱”“猪”同音,“猪”目可进“屠”家?是为国兆;再选在昌平县西南的山脚山下,不料附近有个山村名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営不险哉?是为不祥之兆;后来又在北京西郊的燕家台找到了一块宝地,但“燕家”两字与皇帝驾崩称“晏驾”谐音,这岂不诅咒圣上?这样,以上三处均以犯忌而被弃用。结果还是礼部尚书赵羽工推荐了一位精通风水的江西籍风水先生廖均卿,在勘察了京都附近的所有山水地形后,选定了昌平县北面的黄土山,这里东、西、北三面群山环绕,诸峰挺拔苍郁,气势非凡,山前地势平坦宽阔,其南是一条河流,河南小山两座恰似“青龙”、“白虎”守陵,山间成聚气藏风之态势,测得地下水位极低,真是一块山环水抱的吉壤宝地。然而“黄土山”之名太俗,于是更名为天寿山。昌平天寿山之名,也含有明王朝繁荣昌盛、社稷平安、似天长寿之意。因而明朝一共有十三个皇帝安葬于此,形成著名的“明十三陵”。
进入20世纪,80年代,风水迷信并没因时代变迁而减弱、消失,反而有迅猛发展之势,中国人是不甘心随便入上而安的,对墓地往往要严格地挑选一番。
四季如春的昆明,郊外的石城山和鸡蛋山树木成萌,郁郁苍苍,乌雀和鸣。登山远眺,昆明城尽收眼底,在阳光照射下,演池碧波粼粼,熠熠生辉。这里当然被人视为栖身卧财、荫福子孙的风水宝地。于是一些人便来开山造墓、大兴土木,转眼山坡上六十八座坟墓赫然雄立,给石城公园增添了前所未有的“雅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风景令游人流连忘返,“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軾诗句),近年来,西湖景区又添“新景观”,与西子作伴的是七万座骨灰坟墓。
苏州的灵岩山、天平山已是满山皆自,尽眼望去,全是参差不齐的墓碑,早已不见昔时风光。
浙东地区,青山绿水间冒出千千万万的坟墓,五花八门,争胜斗奇。温州市移风易俗办公室的一份统计材料令人惊异不已:从1983年起,温州新坟以每年三万座的速度递增。温州墓地一般占地二十多平方米,大的占上百平方米,平阳县城西乡一个建在九皇山上的“松梅茔”占地225平方米,永嘉县一个体户建三座一百八十多平方米的墓,使旁边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政委金贯真烈士墓相形失色。①
我国现有的十二亿亩耕地中,仅坟地就占去了五千万商,按一商地养两三个人算,五千万亩,又等于剥夺了多少人的饭碗!
更有甚者,人未死先修墓,湖南、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六省的“寿穴”已达三十二万多座。全国每年仅建“活人墓”即占耕地、山地数万亩,相当于粮食产量每年速减500万公斤。②
渐江省近年来进建坟墓四十七万多座,人均仅有0.56亩耕地的浙江有2000公顷土地被坟墓覆盖。现在已是鬼满为患,死人对活人展开了一场土地争夺战。③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我国传统的丧葬制度必须改革了。我国的山陵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岂能以有限的土地去应付无穷的墓葬。“厚养薄葬真孝子”,父母、老人健在时,对他们侍奉得好一点,才是真正的孝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为死者买一块墓地,清明扫墓等等只是做给活人看的,与死人并无关系。
(
«礼记•檀弓上»说:“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葬,即掩理死者的尸体,埋得使人看不见就行了。
由于群居部落成员相对固定以及在血缘上的亲情关系的加强,人们不忍心自己同伴、亲属的尸体被随处乱抛、丢弃不管,遭蚊蝇吸吮和野兽撕食,客观上还因为劳动工具的逐渐改进,人们的食物增多了,不必再用同伴尸体果腹了。随之出现了安葬现象,«易•系辞»上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不封不树。”死者也是随处而葬,“夏禹之时,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①
由此看来,当时的理葬非常简单,仅用柴草将死者掩理于荒山野地,不堆坟丘,不留标记,亦无丧礼。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晩期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有了理葬死者的习俗,他们将尸体理葬在自己居住的洞穴深处,从考古发掘来看,三具尸骨都佩戴着骨制装饰品,旁边还有石制生产工具,周围用红色赤铁矿粉撤成圆圈。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葬俗遗址,距今大约有一万八千年。
人类的出现已有300万年的历史,而葬俗的出现只不过是几万年前的事,这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
灵魂不死观念及视死如生葬制
灵魂观念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这种观念认为,,-个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肉体会死亡、消失,灵魂则是不死的,永远存在着。人活着的时候,灵魂同肉体结合在一起,是肉体的主宰,只是偶尔有游离的时候;人死之后,灵魂就願泊不定,有时在坟墓,有时在天堂或地狱,但它仍然会干预世事,给人以吉凶休咎。
在灵魂不死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心目中不仅有着自己生存的现实社会,还有着一个阴曹地府。人死了,只不过像是迁居,是搬到另一个社会中去生活,仍有衣食住行,当然,到另一世界去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因而人们总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来安葬他,事死如事生。在冥冥阴间,死者也要居住,就模仿人间的房屋修建了墓室;死者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就随葬有工具;死者也要有生活享受,就备足日用器皿、四时衣物,以及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帝王贵族死后,往往要用活人殉葬,以使那些嫔妃爱妾、侍从卫士、奴第杂役在阴间继续侍奉他们。“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人们对于死去的亲属或敬長的人,除了在感情上的思念外,还希望他们在幽冥世界过上美好的生活,企盼他们对自己賜福和保佑。
如何安葬死者是丧葬礼俗的主要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对在天之灵的态度是否虔诚,也是关系到生者祸福的重要大事。由子我国幅员辽阔、宗教信仰各异、生活风俗千姿百态,丧葬活动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对遗体的安葬方法(如土莽、水葬、火葬、树葬、天葬、崖葬等),遗体入殓时的姿势(如仰式,俯式等),丧葬的规制(如单身葬、丛葬、合葬等)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文章来源三僚风水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