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三僚风水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
历代皇帝陵墓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规模的修建帝王陵墓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虽然秦二世而亡,只留下了一座规模庞大、却又似谜一般的秦始皇陵,但自此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沿袭了大规模兴建皇陵的做法,并为后世留下了一片片的集中的皇陵群。
1西汉皇陵
西汉定都长安,汉高祖刘邦称帝后的第二年,即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园,此后,西汉各代帝王也都承袭祖制,营造了巨大的陵园。西汉共十一帝,建皇薩十一座,分别依次为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社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平帝康陵。除文帝霸陵与宣帝杜陵分别坐落在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与杜东原上外,其余诸陵东起高陵县马家湾乡,西至兴平县南位乡,一线排开,分布于绵延五十余公里的长安城北、沿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为了保护陵墓,西汉各帝陵都有很多陪葬墓。同时,从西汉初年开始,就把许多功臣貴戚和各地富豪大规模地迁到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北设置了长陵县。此后恵帝、景帝、武帝、昭帝诸陵也都沿袭了这一做法,按陵设置县邑,在长安附近形成了一个个繁华的新城市。后人也因此将这五个陵墓所在的咸阳原称为"五陵原"。
2东汉皇陵
东汉定都洛阳,皇陵大都建在洛阳城郊的邮山上,依次分别为光武帝的原陵、明帝的显节陵、章帝的敬陵、和帝的慎陵、務帝的康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质帝的静陵、桓帝的宣陵、灵帝的文陵、献帝的禅陵。东汉废除了陵邑制度,陵园的规模也不及西汉。
3三国皇陵
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三国的开国皇帝中,魏文帝曹丕葬于首阳山的首阳陵(寿陵),蜀汉昭烈帝刘备葬于成都城南的惠陵,吴大帝孙权葬于蒋山(即今南京钟山)的蒋陵。三座皇陵之中,现今保存完好的是刘备的陵墓。
4两晋皇陵
西晋定都洛阳,皇陵也建在洛阳城郊。晋武帝葬較阳陵,惠帝葬太阳陵,怀帝、感帝为前赵国所掳,死于他乡而未能归葬。
东晋定都建康,皇陵建于建康城外的钟山与鸡笼山,依次为元帝建平陵、明帝武平陵、成帝兴平陵、康帝崇平陵、穆帝永平陵、哀帝安平陵、简文帝高平陵、孝武帝隆平陵、安帝体平陵、恭帝冲平陵。
两晋皇陵沿袭了曹魏旧制,依山为陵,不封土起坟。
5南朝皇陵
南朝刘宋政权八帝的陵墓大都在建康附近;南齐、南梁各帝都为蕭氏,侨居丹阳,所以死后多葬于旧地;南陈诸帝陵墓建在建康周围,只有后主陈叔宝亡国被俘往洛阳,死后葬于邮山。
6北朝皇陵
北朝为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民族习俗与这一时期政治特点的影响,在北魏以前的"十六国"的帝王大多采用"潜理"隐墓的方式。北魏建立后,初定都平城,皇陵也大都建于这一带。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北部山建造陵墓。东魏、北齐定都于邸城,皇陵也修建在这一带;西魏、北周定都长安,皇陵也建在这一带。但北周皇帝尊奉"丧葬从简、墓而不坟、不封不树、随吉而葬"的古制,墓上既不建陵,更不留建筑,因而北周五个皇帝葬于何处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1993年,在咸阳消城区底张乡陈马村的农国中发现了北周武德皇后的墓志铭,证明此地即是周武帝的孝陵,这也为探明北周皇陵所在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①
7隋朝皇陵
隋朝是继西晋之后再度统一全国的王朝,在皇陵规制上,也恢复了秦汉封土为坟的陵寝建制。隋文帝的泰陵在陕西扶Jx⊠•4、南,高五丈,周数百步,在规模上远不如秦汉皇陵。至于隋场带在扬州被部下绞杀后,葬于吴公台下。唐平定江南后,又将他改葬于雷塘。陵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总算是替他在死后保存了一点前朝君主的面子。
8唐朝皇陵
唐朝定都长安,除昭宗李a华葬于河南混池的和陵、哀帝李祝葬f山东菏泽的温陵外,其余十八帝均葬于关中,即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桥陵、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光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贞陵、郵宗简陵、僖宗敬陵。陵区西起高宗乾陵,东至玄宗泰陵,横跨乾县、蒲城等六县境内,绵延一百多公里。唐代关中皇陵背依山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川,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布局上体现了庞大的气势。而唐朝皇陵中丰厚的随葬品,又引来了盗墓者的観觎。除乾陵外,其余诸陵均多次遭盗墓者的洗劫。
9北宋皇陵
北宋定都开封,而皇陵却建在离开封数百里的巩县,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带山青水秀,山环水抱,位处"域极于天"的"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①陵区南对嵩山少室,北据黄河天险,东边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其优美的环境,既与皇陵区方位、地势、风水等要求相一致,又能体现出皇陵的气派。因此,北宋除徴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囚死漠北外,其余七个皇帝加上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匡胤的父亲赵殷,共八座皇陵均建于此,即宣祖永安陵、太組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10南宋皇陵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皇陵选在了地名非常吉祥的"绍兴"。九个皇帝除最后三个外,都葬在绍兴五云门外15公里的宝山之下,即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南宋另外三个皇帝,恭帝被元兵掳往北方,后剃发为僧;端宗葬在广东崖山;末帝投海,只余衣冠家。
11元代皇陵
蒙古为游牧民族,实行深葬不坟的习俗。据«草木子»一书的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淳,也无殉葬品,只是"用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挖一深坑理入,不起坟堆,"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葬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所以,除成吉思汗陵以外,元朝诸帝的皇陵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12明朝皇陵
明朝共十六代皇帝,太祖朱元華定都南京,他的皇陵一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明恵帝在其叔朱様(明成祖)发动的"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故而没有陵寝;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历代皇帝都葬于昌平天寿山下,其中除代宗因英宗复辟被废去帝号,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外,其余十三个皇帝的陵均建于此,统称"十三陵"。它们分别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種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度。十三陵以长陵为主,左右排列,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陵区,这也是明代皇陵的特点。
13清朝皇陵
清朝入关后定都北京,共十代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无陵外,其余九陵分建于河北的遵化县与易县,称为"清东陵"与清西陵"。
清东陵坐落于連化县境内的马兰峪,共有帝陵五座,即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成丰定陵、同治惠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孝钦(慈槽)后陵四座。清西陵坐落在易县境内的泰宁山天平峪,共有帝陵四座,即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结崇陵,以及孝圣宪、孝淑睿、孝穆成、孝全成、隆裕等后陵五座。一个王朝的帝王分葬在两大陵区,这在中国历史上来说也是比较特别的。
文章来源三僚风水网,中国专业的风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