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风水
荷包的秘密
中国的汉服一般没有口袋,人们为了携带一些细碎东西,如钱币、点心、印章等,就将这些东西放在身上另外带着的小袋里,这种刁袋子在宋代以后便利之为“荷包”。如《红楼梦》里,写宝玉所戴的荷包中,就装有“梅花饼儿”“香雪润津丹”等物。荷包的前身,名称很多,最早的称之为“革囊”,一般多为皮制。这与上古时候,丝织业尚未发达,而先民狩猎容易获得动物的皮草有关。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用上了皮制的革囊。新疆都善苏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羊皮革囊,长6.7厘米,宽3.7厘米,在口部有皮系带,以备挂佩。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革囊实物,据专家考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汉魏时期,这种佩囊更广为流行。三国时吴人所著的《曹瞒传》说:“操性桃易,自佩刁、革囊,以盛毛巾、细物。”((晋书·邓敌传》也有记载,说邓彼“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革囊。”可见当时砂林胃革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钱包,大一点的话就是皮包了。无论古今,出行的话,人们自然要带点随身物品,那么皮包自是不可缺少的。魏晋时,还流行在革囊上饰有兽头纹样,称“兽头囊”。随着革囊的普遍应用,到南北朝时,社会卜正式确立了佩囊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要求制作皮包、携带皮包时要区分品级,其目的自然是指向社会等级化。其实,不管是“被等级化”,还是主动攀附上层社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每个自然人,总希望自己能通过某种形式显示一定地位的,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比如当代人,特别是女性就喜欢用名牌包包来显示其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这和古人是一个道理。炫富女性挎着个一线品牌的坤包招摇过市,什么爱马仕、GUCCI、Prada,LV之类,不时再和姐妹品评一下包包的优劣,那真叫心满意足。
《隋书·礼仪志》记载:“革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以上服之;下以蜒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如此看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革囊的顶级追求,估计就是用金线编成的皮包了。那时,除了皮质的革囊,还有丝布的佩囊。据《朝野金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蜕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就是说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之类东西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而刀砺袋、鱼形袋,即新旧《唐书》称为的“鱼袋”。
从革囊到丝袋,再到鱼袋,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这些口袋,越做越考究。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出土了1件荷包,系在妇女的袍内腰间,该荷包形状像两个扇状的袋子,相连如银锭式样,可以折合也可以展开。荷包长16厘米,底宽12厘米,中腰8.5厘米,有两个眼用印金敷彩卷叶纹罗带穿系。荷包一面绣着荷花,一面绣着含笑花。到了宋代以后,这用不同料子做成的袋子,终于被定名为“荷包”。《通俗编·服饰》记载:‘父能改斋漫录》载刘伟明诗‘西清直寓荷为崇’,欧阳修以‘紫荷垂寞’对‘红药翻阶”,皆读之为“菱荷”之“荷”。今名小夹囊日“荷包”,亦得缀袍外以见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我们且不去考证欧阳修说的“紫荷“是不是“荷包”。从中可见,古人已经认为所谓荷包,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小夹囊。清汪汲在《事物原会》里更进一步说明:“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缓,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莫”也。今谓囊曰荷包本此。”他说荷包的“荷”是负荷的“荷”,这的确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说法。
明清时,荷包有时也叫“茄袋”“顺袋”。如《金瓶梅》第三回写:“西门庆便向茄袋里取出(银子>来,约有一两一块,递于王婆子,交备办酒食。”这是沿按宋朝人的叫法。《宋史·舆服志》谓:“金主法物有玉带及皮茄袋。”又如小说《歧路灯》第二十四回写:“绍闻从顺袋掏出一封书子,递于夏逢若。”那是把荷包叫顺袋了。经过上千年的演化,荷包变得越来越精巧,样式、质地也丰富多样。有用绞、罗、绸、缎等上好的丝织品为面料的,有用羊皮、鹿皮缝作的,花样有用刺绣、纳纱、堆续等方法描绘的,形状有“葫芦”“鸡心”“圆形”等。《旧都文物略》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荷包和香囊一样,一般都出自女性之手,姑娘们将自己的情意密密地缝进了荷包里。如《红楼梦》,对荷包这个小物件常有描写,第十八回写元妃回家省亲,听龄官唱《相约》《相骂》二出戏,甚喜,于是“额外赏了两匹宫绸,两个荷包,并金银裸子之类”。第十七回,说宝玉在大观园被贾政试才题对额得了“头彩”,小厮们要赏,“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从后文来看,小厮们抢去的大约是挂在宝玉腰间的荷包,而黛玉赠他的那个荷包,则是系在里面衣襟上的,所以没被抢走。但宝玉回房后,黛玉却以为被抢走了,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了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黛玉对自己送给宝玉的荷包很看重,因为这精巧的荷包可不是当做一般礼物送的。而宝玉也将这个充满情意的荷包妥帖地放在贴身处。
荷包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兼有装饰和实用两种用途。作为装饰,其戴法因人而异。有系腰带上的,有戴于胸前。《儿女英雄传》十五回说邓鲁九公的二房太太:“胸坎儿上,戴着一挂伽楠香的十八罗汉香珠儿,又是一挂早桂香的香牌子,又是一挂紫金锭的葫芦儿,又是一挂肉桂香的手串儿,又是一个苏绣的香荷包……”这个荷包就似乎在作装饰用。清代以来,荷包在满汉蒙藏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都很流行。清代满洲贵族,就对荷包有着特殊的浓厚兴趣,宫廷中专门有做荷包的。如《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规定:“衣库每年成造荷包二百对,交四执事太监处收贮,预备赏用。”《清稗类钞·佩饰》记:“某尚书丰仪绝美,妆饰亦趋时。每出,一腰带必缀以槟榔荷包,镜扇、四喜、平金诸袋,一钮扣必缀以时表炼条、红绿坠、剔牙签诸件,胸藏雪茄纸烟盒及墨水、铅铁各笔、象皮图书、帐簿、手套、金刚钻戒指、羊脂班指、汉玉风藤等镯。统计一身所佩,不下二十余种之多。”在当时,他这些佩戴物可都是传统加时尚,槟榔荷包也赫然在列。
总之,荷包除了放东西,除了是男女之间显示才艺和定情的物品外,它还隐藏着一些秘密。说出来读者不免要惊奇,原来它竟然能决定后妃是否能被选中!清朝的满族统治者一直奉行和蒙古族和亲的政策,蒙古族的婚浴也在清廷的婚庆礼仪中反映出来。清朝时候,按照宫廷习俗,皇帝选妃子之际,候选的姑娘们进宫站成一排,在皇太后的监护下,由皇帝当面挑选。皇帝自然要顾到大伙儿脸面,没选上的话,总不能马上说“这个不行”“那个我不喜欢”罢。于是,他就把一个荷包挂在选中做妃子的姑娘衣扣上,这叫做“放小定”,也就是说这位好孩良通过预选了。然后,经由皇太后主持讨论、决定后,皇帝再出场,将一把玉如意递给选中的姑娘,那就是“放大定”,表示已经选中为妃,就是一家人了。
荷包在清宫中的其用途也十分广泛,如遇到赏赐、过礼、孩子满月等喜事,皇家都离不开用荷包来做赏赐之物。如慈禧太后时,每当除夕辞岁之时,慈禧太后都要赏赐给固伦公主、亲王福晋、贝勒夫人等贵妇“红缎平金荷包”一个,中装小银棵一锭,叫做“押岁”。其实就是将压岁钱放在荷包里了。荷包的秘密就是,它不但能放一些细碎东西,还能放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