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风水
风水民俗斗鸡
斗鸡,是以鸡相斗的游戏。早在三国时候,曹操的谋士应场就有《斗鸡》诗传世:
戚戚怀不乐。兄弟游戏场。二部分曹伍。双距解长4Lo荞羽张金距。从朝至日夕。专场驱众敌。四坐同休赞。博奕非不乐。无以释劳勤。命驾迎众宾。群鸡焕以陈。飞踊超敌伦。连战何缤纷。胜负尚未分。刚捷逸等群。宾主怀悦欣。此戏世所珍。
这说明那时作为一种游乐,斗鸡就已经风行一时。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斗鸡”载:“自三代已然。”即斗鸡在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了。《列子》说纪浩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故事说的是纪浩子为周宣王饲养斗鸡。周宣王每过十天就问鸡是否可以斗了?这样连着问三次,纪洁子都说不行,因为那些鸡还只是依仗骄傲之气或者还处在一激就怒、气势旺盛的状况下,一直等到所调教的那些鸡看上去像个木头鸡了,它的功力也已经练到顶峰了: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只有转身逃跑。可见那时对用作斗鸡的鸡之调教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斗鸡之戏盛行。在如今的曲阜城西北,就相传为春秋时鲁昭公斗鸡处。
古人对斗鸡之术也颇用心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说,季平子捣芥菜子为末,撒在鸡的翅膀下,以便迷住对方鸡的眼。他的对手则在鸡爪上套一个铜制外壳,用来砍击对方的鸡头。《庄子》也记载说,斗鸡的时候,用狸膏涂鸡头,这是因为“鸡畏狸也”。汉代司马迁《史记·袁盎晃错列传》:“盎病免居家,与间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魏曹植和刘祯都有((斗鸡》诗传世,晋傅玄写有《斗鸡赋》。唐代,唐明皇这位喜欢玩的梨园老祖宗,更嗜好斗鸡。据陈鸿《东城父老传》记载:“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治鸡坊于两宫间。”他还挑选了“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雄鸡群。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唐代开元年间,童子贾昌由于善养斗鸡,深得玄宗宠信,“金帛之赐,日至其家”,他号称“神鸡童”,连他的父亲贾忠,也成了玄宗的心腹和侍卫。开元十三年,父子俩跟随玄宗去参加封禅活动,贾忠死在泰山下。十三岁的贾昌“奉尸归葬”,不仅“葬器、丧车”全由官府供给,而且沿途还由县官派人运送。当时流传的《神鸡童谣》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斗鸡斗到这种地步,其人生精彩与否姑且不论,总也算是别开生面。整个唐代,斗鸡之风盛行,以致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有关于斗鸡的诗篇传世。李白有首《古风》诗写道:“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休惕。”而杜甫的《斗鸡》诗则写:“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柳长。”都刻画了唐人沉酒于斗鸡之戏的场景。
《岭外代答》将当时的“番禺”,即今广州南部的斗鸡驯养法及“斗鸡之法”叙述得很详尽:“鸡之产番禺者,特鹜劲善斗。其人饲养,亦甚有法。斗打之际,各有术数,注以黄金,观如堵墙也。”又说:“凡鸡,毛欲疏而短,头欲坚而小,足欲直而大,身欲疏而长,目欲深而皮厚,徐步耽视,毅不妄动,望之如木鸡。如此者,每斗必胜。”这里l的“望之如木鸡”的鸡每斗必胜,和《列子》《庄子》所说的“呆若木鸡”之鸡是“斗鸡高手”说相吻合,而周去非是宋代人,可见在斗鸡场中,优胜的鸡大概确实比较聪明,懂得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道理吧。《岭外代答》还详细记录了如何为了斗鸡而去饲养鸡的办法,但是到了最后的决斗时刻,就显得很残酷:“至其斗也,必令死斗,胜负一分,死生即异。盖斗负则丧气,终身不复能斗,即为鼎实矣。然常胜之鸡,亦必早衰,以其每斗屡濒死也。”斗败的鸡,从此不敢、不能再斗,最后变成人的美味;而斗赢了的鸡,也肯定要早早地衰老,因为每次决斗,它都要使出浑身的力气斗到濒临绝境才罢。这似乎和人类的战争一样,不管胜败,其实都是两败俱伤的。看来,普普通通的斗鸡,也含有不少哲理。
宋代的番禺人斗鸡,用黄金作赌注,到了元明时代,当然有以斗鸡作赌博的遗风。明初高启在《书博鸡者事》中,就描写了元末一个以博鸡为业的市民:“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又鸟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明末张岱则在《陶庵梦忆》的“斗落挤士,,一篇1}:“天启、壬戌间好斗鸡,设斗鸡社于龙山下,仿王勃《斗鸡檄》,檄同社。仲叔秦一生日携古董、书画、文锦、川扇等物与余博,余鸡屡胜之。”因为张岱的鸡总是战胜仲叔的鸡,仲叔忿慈之下,将他的鸡“金其距,介其才】,,。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叫“金其距,介其羽”?这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郡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郧氏为之盆步巨。”孑掬醚解释“介”的时候,引郑司农的说法曰:“介,甲也,为鸡著甲。”也就是右抓鸟的羽毛上装上甲胃防身。榭白峻注“金捉巨,’日:‘《说文》:距,鸡距也。……即鸡跄蹈骨后方所生之尖突起部,中有硬骨质之髓,外被角质鞘,故可为战斗之用。郁氏盖于鸡脚爪又加以薄金属所为假距。”原来,这种做法是为了在斗鸡时增加获梁阳L会采取的辅助性措施,并且还能增力田见赏性。张岱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唐玄泉翱鸟年鸡月生的,因为“好斗鸡而亡其国”,币涨岱本人也翱鸟年鸡月生,所以他后来就不再斗鸡了。
张岱不再斗鸡,并不代表国人不热衷于斗鸡。古代的斗鸡之风照样盛行。我们知道也有不少种类的鸟,被人们拿来互斗取乐,如斗黄腾鸟之类,但要说这些斗戏之中,斗鸡可以说是最使人狂热的,且历久不衰,一直相传到如今。那为什么在禽类中,古人或者说今人最热衷的是斗鸡,而不是斗鸭、斗鹅、斗鹤鹑呢?《春秋运斗枢》日:“玉衡星,精散为鸡。”在十二生肖中,鸡是禽类的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凤凰的“替代品”,这可能是因为鸡与人类的生活极为密切。凤凰是先民们想象的产物,它是以鸡为主体,蹂合了其他禽类的产物。据《山海经·南山经》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风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日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里点明凤凰的形状像鸡,可见鸡与凤凰极为相似。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让鸡相斗“为舞”,鸡的高亢的啼叫即是“为歌”,鸡还能下蛋“为食”,给人们提供欢乐和食物,这可是凤凰都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先民往往将“鸡”作为部落的图腾。
晋王嘉《拾遗记》“唐尧”条说,尧帝的时候,有抵支之国献重明之鸟,这个鸟又叫‘T理青,,,其实就是俗称的重瞳。这个鸟的形洲蜘鸟一样,叫声像凤一样,能够马因逐虎狼等猛兽和妖怪。因为有如此本事,后来,人们就或木刻或用铜浇铸成这个鸟的形状,放在门户之间,以马因杂烟魅。王嘉又记述说:“今人每岁元日,或亥休铸金,或图画为鸡于脯上,此其遗像也。”可h}鸟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这种吉祥的鸟。这个故事,其实还隐含着很深的意思。据《帝王世纪》记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传说中,舜帝就是重瞳之人。所以故事里的重明鸟,也即“双睛”就是大舜的化身,或者就是舜所在部落的图腾。这样推断下去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斗鸡是否就是远古先民为庆祝美好生活的狂欢节上的表演项目的遗存?抑或是隐喻了部落之间的争斗,从而激发起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