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风水
中国戏法
戏法,也叫“中国戏法”“古彩戏法”,是一种杂技节目。中国戏法产生于距今近四千年的夏朝。汉刘以列女传》:“夏祭既弃沛L义,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这里的“戏”并非汉以后的戏剧,而含有戏法表演。戏法盛于西汉,上层社会称之为“幻术”,民间叫“戏法”,宋代也称为“藏挟技”,如今我们又叫“魔术”。
印度、埃及等国的幻术也在历史上先后传到中国。《列子·周穆王篇》载,西周时期的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张湛注:“化人,幻人也。”
《艺文类聚》卷第四十一载汉武帝时未央宫中的幻术表演:“其云雨雷电,无异于真。画地为川,聚石成山,倏忽变化,无所不为。”《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写曹操大宴诸官:正行酒间,左慈足穿木履,立于筵前。众官惊怪。左慈日:“大王今日水陆俱备,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内中欠少何物,贫道愿取之。”操日:“我要龙肝作羹,汝能取否?”慈曰:“有何难哉!”取墨笔于粉墙上画一条龙,以袍袖一拂,龙腹自开。左慈于龙腹中提出龙肝一副,鲜血尚流。操不信,叱之日:“汝先藏于袖中耳!”慈日:“即今天寒,草木枯死;大王要甚好花,随意所欲。”操日:“吾只要牡丹花。”慈曰:“易耳。”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嚷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开放双花。众官大惊,邀慈同坐而食。少刻,危人进鱼脍。慈曰:“脍必松江妒鱼者方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妒鱼,放在殿上。操日:“吾池中原有此鱼。”慈日:“大王何相欺耶?天下妒鱼只两腮,惟松江妒鱼有四腮: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是四腮……
((搜神记》卷二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截犹在。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众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
晚清海派画家任渭长的《姗三剑侠图》,有一幅“绳技”,其故事源出唐代皇甫氏所作《原化记》。讲述唐代嘉兴县的一名会戏法的囚犯,利用为官吏献艺之际,凭借绳技的幻术逃脱牢狱的故事。先是,“嘉兴县以百戏,与监司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之后,这名囚犯毛遂自荐去参加竞技比赛。在获得同意后,等到第二天比赛之时:“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诸。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扬,望空而去。脱身行陛,在此日焉。”金庸先生说这种戏法,据他的印度朋友认为是一门十分危险的魔术,是一种群众催眠术。从中也可窥盛唐时期戏法之一斑。
《太平广记》“幻术”类载唐贞元中,扬州坊市间,忽有一妓,术丐乞者(用表演戏法向人要东西的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姓胡,名媚儿。所为颇甚怪异。旬日之后,观者稍稍云集。其所丐求,日获千万。“一旦,怀中出一琉璃瓶子,可受半升。表里烘明,如不隔物,遂置于席上。初谓观者曰:‘有人施与满此瓶子,则足矣。’瓶口刚如苇管大。有人与之百钱,投之铮然有声,则见瓶间大如粟粒,众皆异之。复有人与之千钱,投之如前。又有与万钱者,亦如之。俄有好事人,与之十万二十万,皆如之。或有以马驴入之瓶中,见人马皆如蝇大,动行如故”。
蒲松龄《聊斋·偷桃》描述了在一次春节“演春会”上所看到的戏法,表演到王母园中偷桃:“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其人之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久之,坠一桃,如碗大。术人喜,持献公堂。堂上传视良久,亦不知其真伪”。这个戏法和前述“嘉兴绳技”有相似处。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余垂韶时,随先君于故都(南宋都城临安)尝见戏事数端……呈水嬉者,以霖漆大解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则浮水面,舞罢即沉。别复呼其它,次第呈伎焉。此非禽兽可以教习,可谓异也。”这些历史上光怪陆离的戏法,是民间传统游艺活动中最吸引人的项目。但中国戏法的由来,迄今还是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百戏”中本无戏法,戏法来自于外国。据《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纪》及《西域传赞》记载,西汉武帝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今伊朗一带的安息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安息国王遣使朝见武帝,赠送的礼物之一便是“黎轩善眩人”,即魔术师。
元封年间(前110一前105),京师长安尝设“酒池肉林”的盛大宴会,并举行声势壮观的“大角抵”表演,“以飨四夷之客”。表演中,“其眩者之工”,吞刀吐火、屠人截马之精彩绝伦,令观者目不暇接,惊异万分。其后,凡外国使臣来访,多有“眩人”“幻人”随行,其中不乏来自大秦(有说是罗马)的魔术师。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就刻有一高鼻长须的西方人作口吐烈火表演。这项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外来艺术从汉代起逐渐在华夏传播,并最终促成了中国戏法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幻术是中国本土传统的游艺项目,远在西周时代已臻形成,并出现专司表演的“化人”。《列子·周穆王)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所谓“西极之国”,当指今青海、甘肃、新疆一带,可知幻术不仅为中国固有,更可揣测西汉时进入长安的外国眩术,可能也源于我国。《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东海黄公是一位被人视作巫祝的幻术大师,作艺于秦代,既能演玩蛇搏虎的险技,又能作“立兴云雾,坐成山河”等幻术,表演时佩赤金刀,以绛蹭束发修饰。以今天的眼光看,不窗为戏法的先驱,流传至今的“东海黄公”戏法节目,就是以他作戏法时的服饰和手法为蓝本的。
有关中国戏法的产生原因和时代,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并日益活跃的方术之士,为挟奇技而惑君主,遂有原始幻术的发明。如《枕中记》载,方术之士能玩弄男变女、老变少、有变无等幻术,这种幻术其实就是现代戏法中“大变活人”节目的滥筋。又如晋葛洪《抱朴子》载,有些方术之士变戏法甚至已经掌握“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兴云起火”的高超技巧。
也有学者认为戏法乃专司各种娱乐性演出的奴隶,如倡优、女乐所创作,《路史》载夏莱‘丫j优揉,戏奇伟”,《尚书》称商封:“作奇技淫巧”,“奇伟”“奇技”都可能包括原始的幻术表演。此外,还有幻术产生于原始巫祝活动的推测,为了维护自己替代天神行使权力的权威,这些原始的“神职”人员总是费尽心机制造各种超越初民常识与经验之外的假象,而戏法就开始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