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风水
新娘与盖头
杜佑《通典》日:“自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敦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婚礼,六礼悉舍。”说的就是女子嫁人时,要头蒙盖巾。因为东汉魏晋的乱世,人多仓卒成婚,来不及备六礼,所以杜佑认为,新娘以纱敦蒙首,是适应当时情况的权宜之法。
盖巾又称“盖头”“盖袱”,是旧时新娘出嫁时蒙头盖面的巾帕。巾以轻纱制成,稀薄不遮视线,或长或方,色用嫣红,取吉祥意。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称“揭头纱”或“挑头盖”。新娘盖头被挑的过程,在《清俗纪闻》里记得较详细,新娘到男家下轿时,“新娘衣裳,内穿名为披风袂衣之平常衣服,外穿名为大红圆领之上衣。头上披盖名为头面覆之红色披巾”。这个盖巾一直要到合晋酒后,才能被揭下:“合晋完毕后,方可取下新娘头面覆之披巾,脱下大红圆领之上衣,换上天青色上衣。”其中换衣的旧俗,其实在当今的酒席上,也仍然有延续,酒席上,新郎新娘在正式向亲朋宾客敬酒前,新娘往往会换一套衣裳,只是颜色都随意了。
在唐代,新妇障面之物不一,或帖帽,或皂罗,更有全身障蔽者,统利之为“盖头”。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说:“盖头,唐初宫人着群,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用韩帽,后又戴皂罗,方五尺,亦谓之‘模头’,今曰‘盖头’。”宋孔平仲在《孔氏杂说》中说唐永徽以后,“妇人皆用炜帽,拖裙到颈,浅为浅露,若今之盖头矣”。“筛帽”即“帷帽”,是帽子之一种。《事物纪原》卷三说:“帷帽到隋代,永徽中始用之,拖裙及颈,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日‘面帽”,。皂罗就是轻纱头巾之类,幢头即今毛巾之类。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古以皂罗三尺裹头,号‘头巾’。三代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绢裹发,亦为军戎之服。后周武帝依周用绢三尺,裁为嶙头,此得名之始也。”
总之,器、韩帽、皂罗这三种东西,用在婚礼上是让新娘蒙头盖面。而新娘蒙头盖面,差不多是古今中外一致的礼俗,不过所用的面料、蒙盖的部位以及名称各有不同。小说中也常有这一习俗的反映,如((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只见月亮地里,原来春梅打灯笼,叫了来安儿小厮打着。和李瓶儿后边跟着,搭着盖头,穿着红衣服进来。慌得孟玉楼、李娇儿都出来看。良久,进入房里,玉箫挨在月女良边,说道这个是主子,还不磕头哩,揭了盖头。”
新娘蒙盖巾,一定要在出阁上轿之前,入花轿内也不能揭去,要到婆家举行婚礼时,由新郎动手揭去,让亲友们以瞻新娘的风采。无论是“挑盖头”或“揭头纱”,都是新郎唯一的权利,他人是不能染指的。古代结婚时,由于有这块蔽面的盖头,便生出了许多令人或喜或悲的故事。《红楼梦》九十七回写宝玉成亲。他“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满心高兴,以为新人就是黛玉。与之登堂行礼,完毕同入洞房。宝玉隔着盖头还妹妹长、妹妹短地问好。谁知揭去盖头一看,方知娶的是宝钗,不是黛玉,一时便“心无主意,自己反以为是梦中了,呆呆地只管站着。”这便是王熙凤出的“调包计”酿下的苦酒。
《好述传》第三回,叙恶少过公子本欲娶水冰心小姐,结果反被水小姐用“移花”之计骗过,错娶了香姑。当时新人“锦帕盖着头,红红绿绿,打扮的神仙相似,人人都认做冰心小姐。……拜过堂,一齐拥入洞房”。那香姑依水小姐吩咐,连合晋酒也不肯喝,“除去盖头,遂入帐慢之中,死也不肯出来”。当晚,过公子醉中糊里糊涂地与她尽了夫妻之事,直到次日天亮才发现木已成舟了。李渔《风筝误》“婚闹”一出,说戚友先与詹爱娟成婚时,也是“纱中罩面”。行完各项礼,戚友先揭去新人头纱巾,吃惊道原来这样一个货!詹爱娟则反唇相讥:“戚郎,我只得一年不见你,你怎么就这么老苍了?”她是将戚郎误作俊生韩琦仲了,故也烦闷不已。其实两人是半斤对八两。
小说家也常常借“盖头”来横添文趣。《金瓶梅》四十回,说潘金莲一时高兴,打扮着丫头模样来逗乐。李瓶儿见了,笑得前仰后合,又与她寻个红布手巾,盖着头,只说西门庆又寻了个丫头,去唬吴月娘等人,逗得全家不亦乐乎。《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写观音菩萨要试唐僧师徒禅心,便化身为一妇三女,唐僧等不为色欲所动,唯八戒未脱色界,要将三个女子全娶了,说是“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那老妇便用一方手帕顶在ll戒头上当盖头,让他撞个天婚,在三女中挑一个。结果八戒弄出了“新郎顶盖头”的大笑话,又被着实地戏弄、教训了一番。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盖头这一习俗在宋代已十分流行。也有将盖头一直罩到进洞房坐帐后,才由新郎自己动手挑去的。那么,盖头的用意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其意有两种解释,一是遮羞,二是避邪。传说古代有位周乾,人称“周公”,善于卜卦,占算皆验。后占术屡为城东小桃树修炼成精的桃花女所破,周公遂设计陷害桃花女,假托媒人上桃花女家,为自己的儿子增福求婚。杉飞花女将计就计,答应婚事。周公挑选凶日为迎亲婚期,又布置各种恶煞变成树桩、怪石等物蹲在路边,欲侵袭新娘,置她死地。桃花女叫人拿个筛子走在车前,自己用块红布将头脸罩住,又吩咐本家送嫁夫役,沿途凡遇有可疑的怪石等物,马上用红布盖住。原来恶煞最怕红布这类镇厌物,因此不敢接近花轿与新娘。这样,桃花女便得顺利完成拜堂大礼,进入洞房,终使做公公的甘拜媳妇下风。此事传开后,那些欲力b事又恐恶煞趁袭的人家,都纷纷仿效桃花女的攘解办法。从此,新娘用红布遮盖头脸以及用筛子、盖轿等习俗,成为世代流传的婚娶习俗,甚至直到现在。
民间又传说姜子牙佐周伐商成功后,商封王被封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婚姻嫁娶的送喜。但封王好淫贪色,送喜时但见新娘娇美,辄习阱L之。姜子牙教老百姓往后送新娘上轿前,先在头脸上蒙块红布,然后放起鞭炮。人们依言行事,纷王果然不敢再作恶了,只得老老实实地将新娘护送到男家。原来,姜子牙随周武王伐商时,是打着大红旗进入商都朝歌的,封王不仅挨过姜子牙的神鞭,自焚死后还被割下脑袋,挂在红旗上。如今见新娘红巾遮面,又闻鞭炮声响,误以为姜子牙又打旗祭鞭来收拾他,邪念顿消。自此,盖头红布成了新娘降伏喜神、逢凶化吉的护身之宝,连同发轿时燃放鞭炮的规矩,一起流了传下来。
还有学者认为红巾盖头是古代掠夺婚的遗意,即男方趁女子不备,将其关进箱笼或用布罩住头脸,纵马逃逸。秦汉古籍记载,当时“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婚礼不用乐”,以及婚礼概在黄昏时举行,都是这隐秘性的体现。又说新娘盖头是因为要“遮蔽”。因为棍沌初开时,世上只有伏羲、女蜗兄妹俩。为繁衍子孙,女蜗同兄长结为夫妻,但又自感羞耻,便假作为兄说媒,告诉他某时与一女子相合。届时结草为扇,自障面孔,就此与伏羲结合。那片用蒲草编成的扇子也演变为红布。也有说是,象征了女子被破处的含义,盖巾隐喻了女性的处女膜,所以只能新郎官挑开。
另外,新娘的“盖头”用秤杆来挑也有说法,说是秤杆上标明斤两的星星,由天干地支配合而成,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合十六之数(旧制十六两为一斤),用以挑盖头则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