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面衣是怎么回事
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盖在死者的脸上或身上,俗称“盖面衣”。唐代传奇中写鬼,一般都说“群鬼悉有面衣”。如《太平广记·陆余庆》道:“独带面衣··一知是亡人。”可知唐代时给死人盖面衣的习俗已经盛行,以至盖面衣成了“鬼”的特征。
因为盖面衣是生活中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习俗,所以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提到。如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写潘金莲在西门庆、王婆的摔掇下,将武大毒死后:“与他梳了头,戴上巾岐,穿了衣裳,取双鞋袜与他穿了,将片白绢盖了脸,拣床干净被盖在死尸身下。”
小说还写李瓶儿死后,众妻妾替她穿好了衣裳:“把李瓶儿用板门抬出,停于正寝。下铺锦褥,上覆纸被,安放几筵香案,点起一盏随身灯来。”可见明清时期,死者都有要以纸或绢等物覆面的习俗。即便到了现代,还是有许多地方,保留着这种习俗。那块用作盖脸的白绢等物,俗称“面衣”、“覆面衣”或“盖脸布”,正式的称呼是“螟目”。
《仪礼·士丧礼》记载了“螟目”的形制及其用处:“螟目,用细,方尺二寸。”郑玄注:“螟目,覆面者也。”从子L颖达的疏来看,可知“螟目”是一块一尺二寸见方的布帛,是面黑里红,用两片布缝制而成,中实丝絮之类。四角有绳,以便打结。孔颖达称此物即后世的面衣。先秦时代,给死者蒙面用的“螟目”也并非都在夹层中间实以丝绵的,覆面之物也不一定都是可供御寒的布帛。考古发现,战国墓葬中,死人脸上用不同形式的玉片构成人面形,玉片用线穿连在一起或缀附在织物上,然后覆盖在死人脸上。也算作覆面衣了。
那么,给死者盖面衣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今人死以方帛覆面者。《吕氏春秋》曰:夫差诛子青,数年,越报吴,践其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见子青于地下。’乃为幂以得冒面而死。此其始也。《风俗通》日:‘吴王羞见子青,以帛幕面而死,故后人因之制面衣。”,清汪极《事物原会》也说:,.y七修类稿》:人死以纸覆面,小说以为起于夫差,临终曰‘吾无面目见于子骨,为我以帛冒之。”从中可见,人死以盖面衣这一习俗,先秦时就已有。古人还认为这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身死后留下来的风俗。传说夫差不听伍子肯的忠良之言,反而赐死伍子骨。等他到了国灭身亡之时,已经悔之晚矣。他觉得死后没有面目去见伍子骨,只好吩咐从人在他自尽后,用布帛将他的脸盖住。
又有一说认为,盖面衣是为了防止尸身发臭后,影响前来吊唁的宾客感观,所以人们想出来在尸面上覆盖布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盖面衣是因为死人在阴间和活人在阳间一样,也要用面罩等物来御寒之故。由此渐渐生出的一个习俗。古人向有戴面衣的习惯,如《书·惠帝纪》说:“(帝)行次新安,寒甚,……尚书高光进面衣。”《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高昌王为玄奖西行赠送了许多礼物,其中就有“制法服二十具,此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鞭等各数事”。这里的“手衣”相当于手套之类,“面衣”也和《晋书》里的“面衣”一样,是面罩、口罩之类御寒之物。人死后,阴间是幽晦阴冷之地,“无日月之光”,为了怕亲人在阴间受冻,所以死人也要盖面衣。
人死后,面容必不堪入目。盖之,其实是对逝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