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风水大师
团圆节也叫中秋节
主人待月敞南楼,淮雨丁来斗变秋。
自有掸娟待宾榻,不须迢递望刀头。
池鱼暗听歌声跃,莲的明传酒令优。
更爱西垣旧词客,共将诗兴压曹刘。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的这首《和永叔中秋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是奉和欧阳修的唱和之作,点出了文人在中秋节玩月、赏月、吟诗的习惯,更描绘了中秋节时,人们唱歌、饮酒、赋诗的热闹情景。古代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处于秋季的中间,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节在我国是一个大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节俗活动,比如祭月、拜月、赏月、走月亮、请月姑、吃月饼等。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从中可知,以中秋的圆月为团圆的象征,中秋节有亲人团聚的习俗,所以中秋节又有“团圆节”的叫法。
中秋节既然和月亮有密切关系,它之所以能成为传统佳节,自然和有关月亮的传说密不可分。“嫦娥奔月”是流传在我国的历史悠久的美丽神话。战国初期的《归藏》一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代刘安的《淮南子·览冥篇》载:“界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姐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灵宪》则记道:“嫦娥,弈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蛛。”在这个神话记录中,嫦娥还被罚做捣药的苦工。明末小说《有夏志传》中的嫦娥形象是“性巧而贞静好洁”,她为了反抗昏君夏王太康,抛弃薄情的丈夫,偷了灵药,飞向月亮,“在月岩构石为宫,旁有大婆婆树,下有玉兔,遂为月宫之神”。可是,传说中的嫦娥虽然和月亮有密切关系,但是似乎找不到她是在八月十五飞升月亮的说法,也就是八月十五归八月十五,嫦娥奔月归嫦娥奔月,好像中秋节的缘起跟嫦娥也没多大关系。那么,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官》:“中春,昼击士鼓,吹幽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现在的民俗学界大多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先秦的“中秋迎寒”习俗。《周礼·春官》中的“迎寒”是在中秋之夜对月击鼓。另外,《周礼·春官》还记载道:“缥藉五采五就,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里的朝日、夕月就是举行祭拜太阳、月亮的仪式。这是在春秋时就已经有的古礼,之后一路承继而来,“夕月”到魏晋时发展为在中秋夜举行拜月、赏月等活动。《晋书·袁宏传》就记载:“谢尚时镇牛诸,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这是中秋节最早起源的说法。
在六朝以前,中秋节不如端午节那样为人重视,但是到了盛唐以后,中秋节开始为人所重视了。因为那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自然和风流天子唐明皇有关。据((唐逸史》记载,有一年的八月十五之夜,道士罗公远陪唐明皇在御花园游玩赏月。唐明皇说,如果能够到月宫里去玩.次,那该多好。罗公远就作法术,将拐杖掷向空中。拐杖划破夜空,一直飞向月亮。然后出现了一座天桥。唐明皇就和罗公远一起登桥前往月宫。还看到月宫前的桂花树,树下有白兔在捣药。接着就有数百名身穿白纱的仙女翩翩起舞,为唐明皇表演了霓裳羽衣舞。对音乐素有研究的唐明皇回到人间后,方觉是一个梦。于是赶紧将谱子记下来,让伶官舞女依谱排成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传说,此后每逢八月十五之夜,唐明皇都要对月欢饮,赏曲观舞。《开元遗事》中有“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的记载。于是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赏月、拜月等习俗活动。其实,这是由社会上层“明星”带头,在中秋夜举行的活动,自然在民间迅速普及开来,应该说对中秋节的民俗活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北宋年间,官方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这一天人们团聚在一起,吃月饼,宴宾客。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中秋节已是热闹非凡了:“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筛,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鳌蟹新出,石榴、楹勃、梨、枣、栗、李萄、弄色帐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竿之声,宛若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骄闻至于通晓。”《新编醉翁谈录》中也记载宋代中秋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代陆启乱《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古人还认为月亮属阴,所以中秋这一天要女先拜月,男的后拜或也可不拜。清代《燕京岁时记》就说“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顾禄《清嘉录》中记载中秋节时候的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呢呢,犹婆婆月下,谓走月亮”。江南一带的中秋风俗也和全国一样,赏月、吃月饼,还要演戏、听曲,似乎保留了唐明皇过中秋的传统。清代乾隆年间《古禾杂识》记:“中秋,载酒南湖,好事者以锣鼓相竞,有雨夹雪、滚绣球、划龙船、花蝴蝶、大歇拍、小歇拍等名,过夜半始散。……是夜祭月用月饼。”张春华《沪城岁事衙歌》云:“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霏远眸。庭院开蹲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自注说:“吾乡于中秋夕,虽极贫之家亦略具杯酌,大约取团围之意也。”
应该说,中秋节的祭月、拜月习俗,是从周朝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习俗中流传、继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