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平原地理地势复杂,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地理风水,讲究的是地势山川水陆气流等自然现象与人的吉凶关系。无论创建村庄、庙宇、祠堂、住宅以至坟墓,都要讲究其所处地势的来龙去脉及气流风势,选其美而避其恶,以求安宁吉利。在潮汕民间,也不例外,长期继承这一传统习俗。战争年代老百姓求生存犹不暇,解放后反迷信,这一风俗曾一度较少人重视追求,当今这一习俗还是存在,成为一门较普遍的诀术。
1.潮汕地形龙脉分布
中国地脉走势大致可分为三大干龙。古代风水家认为,昆仑山是山脉的发源地,风水师录葛溪说:“须弥山是天地的脊骨。中间连接天的中心成为庞大无比的内核,四肢才分成四大世界,而只有东龙进入中国,南龙从昆仑山绵延而出,龙子龙孙也都是可以识别的。风水先生朱士远说:“普天所有的山脉,都是从昆仑山发源的。中国广大的土地,都在东南方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所以,所有的河流都流向东南,就说中国吧,龙以水作为界限,长江,黄河,黑龙江是三大界水。龙的走势都陕西、四川向东方延伸,所以水都向东流,当然也有向北流和向西流的,但人没法到达那儿,眼睛也没法看到。只因为水都向东流,所以交织得很复杂。我国,两京十三省,就譬如一个小小的穴场,河南是其中的乳山东、北直(即河北)是其中的左砂,吴越和闽广是其中的右砂,东海是其中的明堂,吕宋,琉球,琼州,日本是其中的印堂,长江,黄河是穴旁的虾须水,登州,莱州延绵入海,左砂是曜气,过脉和束气,还在陕西的外围,这些只有智慧人才能通晓其中的道理,才能识别它”。诸如上述,他们便把中国龙脉分为三大脉络。
一、北干脉络:黄河和鸭绿江中间夹着的是北条干龙。延续到辽海河北的龙,是从昆仑山起止的。一直到达白登县以西。其中一枝是壶口东岳泰山。另一枝向南伸展为析城又扭头向西成为雷首,其次一枝成为太行山,再次一枝便是恒山,再次一枝成为燕然山,直至平滦碣石才停歇下来。《山经》说:“昆仑山延伸于阗便是颜山山脚,每条山脉都是战争之地,山脉延绵不断,一直伸入沙漠瀚海北面。那里的风俗都很精野强悍,人们非常粗犷刁顽,儿子生下来十岁便学习骑马射箭,个个学得性格硬,身体强健,它的水源是山西的汾河,发源于管州绛州,一直东流到海。
二、中干脉络:黄河和长江,中间夹的是中条干龙,一直绵延到东方大海,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是中干龙新在的地方。它从西倾开始,经过甘肃西部伸守凤翔:“各条山脉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大散关,可以看到大好的河山横布中间,大缠大护直到函谷关,河水从黄河中流淌如同秀美的玉环,”长安的一枝山脉发源于熊耳,这便是中岳篙山。从汴梁直到兖州是太岳山《经》上说:“黄河处在北方,而长江在南,这两条江水夹住中间地域,生气一直不断。在龙脉行青齐之时忽然耸起山峰,兖州和东岳两山横立其间。龙脉分支的山峦非常灵秀。鲁地上涌现了不少圣贤。”还有一枝龙脉到达登州和莱州地界。一枝到达沧州直隶一带。它产生的水源是济水,发源于垣曲县,流到温县境内时汇入了黄河,由从黄河南部流出,泛滥成柴河。又从东北方向直抵青州境内流入大海。汉水则到汉阳境内汇入长江。淮水至淮安汇入大海。
三、南干脉络:长江和东海夹住中间的南条干龙,尾部消尽在东海南部。它的龙脉从岷山开始,逐步曲折向西进行,又向南转到云南的地域,再越过夜郎,穿过桂岭,到达零陵,这边是九嶷山,又进入桂连,通过大庚岭,从南雄出发,过兖州,过邵武,抵达广信穿行过徽州,向东延续成为天园山,其中一枝支脉成为钱塘江,另一枝脉分别进入海口,杨公说:“海门气势旺盛,连通福建和广东,南龙和支龙相交接在一起,这本是海门的南方脉络,主发财至富和文武百官的山脉交错横杂在中间。”其中一枝龙脉起始于建康,一路直达江淮,一枝从灵州发端扭头奔向鄱阳湖边,它的水源则是:湘水发源于永州零陵县,到达洞庭湖,延伸进入长江。
潮汕北部与西部山峦则属于中国干脉络南支脉武夷山脉的残丘,经江西省寻乌县入粤。在梅州的阴那山起主峰,是粤东众山之祖,阴那山五峰聚讲,至铜锣嶂起龙楼发脉。
南方丘陵地带以及潮汕北部的山区,形成了潮汕阻挡冬天北方寒气的第一道防线,莲花山脉与两边延伸的大南山与南阳山脉形成了阻挡寒气的第二道防线,各村寨选址一般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这样,又形成第三道防线。潮汕的地形其实更象一个人,面朝大海,山脉象双手拱卫着平原。夏天,来自海洋的暖湿润气流滋润了这片沃土。桑浦山和潮阳,潮南,达濠山脉分守榕江两岸,妈屿与鹿屿狮象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守护着汕头港,形成泻湖,使得汕头这片港湾平平浪静,也使得汕头成为中国唯一具有内海的城市。看起来这个泻湖更象一个葫芦,藏风聚气。如果说角石海是内明堂,妈屿以外的海域更象一望不际的外明堂,外海的海水和榕江韩江的江水在这汇集,冷暖交汇,浮游生物多,海洋类生物也就多起来。在海洋战略角度上看,南澳分别南彭列岛、铜山(东山岛)形成“双目”,与广澳,惠来沿海山脉互为犄角。
2.潮汕的风水与二次葬习俗
潮汕风水的起源我们要从“七廖下潮州”说起吧。自从唐代的杨筠松在江西创立了风水学中的形势派,他和两位弟子曾文辿和廖瑀结寮定居的兴国三僚村成了后世风水师心目中的圣地。杨氏后人不传,曾廖两家却是人才辈出,历朝出了几十位国师或钦天监博士,明十三陵就是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勘择营造的。七廖是三僚廖家七位出名的地师,他们是宋朝的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但历史上踏足潮汕的三僚地师何止七廖,三僚还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意思是指潮汕人不仅信风水,而且也懂风水。当然,潮汕地区有好风水,应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潮州的广济城门,讲究建筑的阳刚阴柔之分,体现均衡的建筑风水完美格局。
由于潮汕平原的地势地域因素和民风民情的缘故,潮汕自古酷信风水,至今存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仅澄海莲花山,就有“倒插金钗”、“猛虎跳墙”、“黄蜂采花”、“飞凤衔书”、“通天蜡烛”等许许多多风水的典范,其中的“金交椅”又称孩儿坐轿,是北宋新州知州,位列潮州前八贤的张夔墓;“蟠龙吐珠”又称摆盘猪头,是江夏黄氏的祖墓。这些风水宝地几乎每一处都蕴藏着莫测的玄机和神奇的传说。
最能说明潮人惑于风水的现象是所谓二次葬习俗。《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廿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为了得到一处吉穴,或停柩数十年不葬,或葬后扒开启视,或侵坟盗葬,或互殴诉讼。我小时候有一位邻居,生平最大的愿望是为自己找一处好风水,找了十几年,把家都花穷了还没找到。尤其是有钱人家,年老未亡就先请来了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做起“生基”以备死后安葬。风水先生常是带一名随从,为他提伞提“罗庚”,在山野穿来走去寻找吉地,看其来龙去脉,寻找山势、丘陵、高地的伸延所谓的“龙”。研究脉即随龙之水,即“龙之血脉”。还要了解那里的气流,即穴位所处地方风的情况。因选择墓穴主要是风与水,所以谓之“风水”。风水先生选择了几处可以作穴的好地作本钱,有钱人请其选择墓地时,他就有几张牌可出。好的墓地,报酬很高,几十担谷子的酬价者有之。一般人家,人死了已经很凄惨,穷人的丧葬费用已很难应付,就没法请风水先生了,只好由亲邻为其安排适当墓地。族里总有稍懂风水常识的人,也就草草的帮出意见安葬算了。一般上都是看看穴地稍高,向前望去,面前开朗广阔,也即是有“明堂”;有水流从后面一旁弯曲流过前面稍高,又徐徐向一旁流去。前面有横塘聚水更好。小沟渠、水田都有水流,都可作为“龙的血脉”。还有前面的道路和阡陌不能向穴位直冲,要横过才好;还有墓地要避风,不当风头,墓的后部不要有路经过,要离墓后远些。前后左右还有丘陵高地的讲究。每一墓穴前后左右的地势龙脉有关下代儿子房头的命运,多子者各儿子也要知道与出意见,总之戒律很多,还要以罗庚定出坟墓的方位角度,以至择日择时安葬。
解放后,农村选择墓地的情况较少,除了山地丘陵外,平原农村田野中,由集体划出土地作墓地,方向也差不多,坟墓也相挤,也就不能各自选择扩大了。由于提倡火葬,土葬较少些,但没有火葬条件的地方及近山地方的土葬还是不少,所以地理风水的讲究还是存在,只是没有以往那么复杂。
潮汕民间最出名的风水师是一直以来在潮汕民间流传有许许多多风水故事的“虱母仙”何野云,据说他是元末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的军师邹普胜,潮阳的仙城和贵屿等很多地方都有其传说。又传说潮汕的很多好风水都让福建林监丞破掉了。林监丞是宋时潮州的知州,平时作威作福,因被回家省亲的龙图阁学士刘静教训而怀恨,决心通过破坏风水去掉潮州的灵气。他的手法很阴毒,比如桑浦山被认为是黄牛地,他就派人在牛喉的地方挖凿一道深沟——这沟现在叫风吹巷。
风水是这样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它和生活息息相关,但你还真不能简单地用一些现代话语对它进行描述。风水掺杂很多迷信的因素,但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却说风水是准科学。建筑学家说风水是一种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学问,人类学家又认为它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哲学家则干脆说风水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皆原则。然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潮人如此不遗余力地去寻求风水的庇护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的文化积淀,使潮州的建筑艺术也同样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潮汕地区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民居建筑,景观建筑,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正是完美地体现了潮汕风水与人天和谐的价值。折射着本地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
3.潮汕民居住宅的风水
潮汕聚落的选址和建造都是以“风水”为依据的。“风水学”首先提倡聚居,如(《发微论》)就言住家如四边旷野,不见人烟,或山地独居,总不吉利。从外在社会环境而言,南迁入潮的各宗族之间,宗族和土著之间,经常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冲突;加之明以后沿海倭寇的袭扰与战乱,迫使潮人不得不沿用祖先建造“坞壁”的方式,在潮汕兴建外有沟渠寨墙环绕、内有碉楼望塔守卫的封闭式“围寨”以保护族人。清朝人张海珊在《聚民论》中所言“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即指潮汕建寨聚居的风俗。
潮汕人对至于住宅的讲究,因格式已经有了,就是整座屋的方位问题、建筑问题。因是聚族而居,并不是如墓地可以灵活选择,地点的讲究也不那么复杂了。大多是坐北向南或偏西,或偏东;后座比前座高,前庭比后庭阔;不要三个门直冲,通风向阳就算。潮汕住宅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人对宅址的选择,无论是城市、农村都极信风水,尤其是山区,也是特别讲究。
从民间流传的风水角度来说,比较讲究风水选址。宅址后面,要群山环抱,山势要饱满且平缓,不宜陡峭、逼近宅址。忌讳山腰横贯大路,这叫“刀挂龙须”;也忌讳山窝直冲宅址,这叫“凶煞”。宅址前面宜开阔,近处要有清澈明亮的池塘、江河、山泉,但不能是深潭。水库是有源之水,围绕屋前,曲曲弯弯而去,不能径直流走,称作“聚财”。如果站在门口,要见去水,不见来水。远处要有秀气的群峰,由近及远依次增高。大门的方向要正对那座最高最尖的山峰,但不能群峰“龙脉”直刺门庭。据说这样,子孙代代高升,一代更比一代强。所以潮汕最高的山脉凤凰山区周围的房屋大都朝凤凰髻,它的海拔高度1300余米,为群峰之首。
讲究风水,就是讲究风和水。迷信之中又寓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实际上就是讲究房子的座向。潮州有句俗谚:“在生勿住向北厝(房屋),死后勿葬向北坟。”这是潮州闽剧建筑选择座向的基本原则。在这前提下,三面环山,冬天避开寒冷北风夏天可纳从南海带来的凉爽南风,这是气候面的讲究。生活离不开水,生产也离不开水,水流直从门前而去必定湍急,只有水势迂回方能流速缓慢、清澈,既可饮用,也可净化空气,繁殖鱼类。靠山面水,这是地利方面的讲究,避开之冲山窝,那是为了防止山洪冲击;面前开阔,能使人胸怀阔达。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影响人的性格是大有裨益的。
住宅俗称“阳居”,人死后埋葬的坟墓,俗称“阴居”,而人未死先修好的墓穴则称作“生居(基)”。人们认为这“三居”都是人在阳间和阴间居住的地方,同等重要,所以“阴居”和“生居”选择的条件也基本同民居一致。有的人活在世上时,贫无立锥之地,巴望死后让他的灵魂有个舒适的归宿。“阴居”的选择,实际是寄托了活者对死者的哀思和崇敬,也是活者对自己的一种慰籍。至于神佛 “居住”的宫、庙、寺、庵座向的选择,总的来说,也还是仿照民居,把人类居住的习俗转移到对祖宗灵魂神佛信仰上面。迷信职业者正是利用群众这种心理进行迷信活动的。
4.潮汕人如何选择住宅风水
在古老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在潮汕农村,人们对建造住宅十分讲究。从选择风水、动土建筑、上梁落成到进宅居住,都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在潮汕人心目中,风水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前途、命运、祸福、成败。因此,选择风水是建宅前的一件大事。“择风水”主要是察看这地基有没有“气”。潮汕风水学对于“气”的重视,包含着一个科学道理。“气”之说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而来,与生命有很大关系。人体内之气保持生机和力量,使身心得以持续的稳定,大地之气维持万物生长和代谢。故风水对“气”才特别重视,引出“天气”、“地气”、“阴气”、“阳气”、“风气”、“水气”等说法,实质上是追求人身的小宇宙之“气”与周围环境的大自然宇宙之“气”相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从而有能力获得“滚滚财源”。因此,选择风水时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
如何察看住宅的“气”呢,主要在于察形: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这就将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的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人要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形态,便可知“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宅的祸福,选出佳地来。
如何看形?潮汕人通常会请专于此术的风水先生。其实,风水先生察看地形,也不外乎按照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来看。“地理五诀”是风水先生选择风水的理论要诀。其实就把自然环境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基址及位置方向。所以对这四大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构成了风水活动的主要内容:宅址如果近山地,则要求这山势饱满而且平缓,不宜太过陡峭;如果近水,应该是有源之水,也不能径直流去,这才能“聚财”。
5.潮汕人建造家居的破土动工仪式
选好宅基后,要在上面砌一小神龛,置香案供土地伯公(土地神)。破土动工前,要举行“许土”仪式:即用三牲或五牲,纸钱祭拜土地伯,祈求保佑。设置土地神位之后,从破土开始,就必须以简单祭品(或糖果或饼干)祭祀。
动土时忌挖到棺材、尸骨,因为如果挖到这些,意味着这地方曾经作为“阴宅”,惟恐其灵魂不散,有所骚扰。因此,每当碰上这种情况,就焚香烧纸钱,恭恭敬敬将其迁到别的地方,不可乱扔。
另外,禁忌挖到“太岁”,《论衡.难岁》对此已有过记述。按过去记载“太岁”主凶的书籍,以《续夷坚志》、《酉阳杂俎》描述最为绘声绘色。元好问的《续夷坚志》载:许州人何信叔,他父亲死了,找了一个地方埋葬。当他带领仆人挖地时,挖出了一块肉块,如同面盆那么大。众人十分恐慌,连忙又将它埋上。不久,何信叔就死了。再不久,他的妻子以及亲属一共死了十多人。认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冲撞上了太岁土。《酉阳杂俎.续集》卷二也载:墨县一带有一个叫王丰的,同他兄弟几个人都不相信有“太岁”的说法,曾经在“太岁”的方位上挖坑,挖到一块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于是王丰兄弟便将肉埋上,但怎么也埋不住,王丰等十分害怕。过了一夜,这肉块居然塞满了庭院。王丰兄弟以及家人在几天内都得了暴病而死。
为了避邪祛灾,人们除了设置土地神位外,还产生了一些禳解镇邪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见的:在宅基地上树立一块“石敢当”的石碑。有时候整个村子也会树石,这“石敢当”便常常设置在村落入口处,河边或池塘边,或者门前巷口,三叉路口的直冲处。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所向之物,玉石难存,黄帝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 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面镌“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囚于北极。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又有一说源于周朝,石敢当即是神名“石将军”。因姜子牙辅佐西岐文、武二王灭商纣有功,死后被谥封为“泰山━━石敢当”,其神权主执守鬼门关道。因东岳泰山雄伟富有神气,被视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能镇压任何厉鬼,此后便衍化为驱邪之神。又据《姓源珠玑》载:五代刘智远的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做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是一员福将。因此石敢当死后,后世人凡桥路冲要处,必刻石志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因此后人有诗赞曰:“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卫道路三叉口,埋没泥土百战身。”
这些传说被风水先生抓住,加以利用,于是就使这一块石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鲁班经》曰:“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道,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6.潮汕人建造家居上梁入宅仪式
新宅的建造过程中,如果要立门柱、上大梁,都必须在下面铺上一块红布,包上几枚铜钱。红布用意在于辟邪,而钱币则意味着招财进宝。
新屋落成后,在搬进去居住前必须举行“净油火”和“谢土”仪式。“净油火”时,先用一口大铁锅煮沸一锅花生油,由一人用铁叉托起,一人端酒,进入房子正中,端酒者即喷酒下锅,只见酒落火起,浓烟滚滚。净油火的路线由上而下,先内后外,依次序进行。“净油火”意在将屋里的妖鬼驱逐出房子。因此,操持的人不能说话,不能中途停顿,屋里净毕之后,还要赶出屋外,并把油、酒倒掉,才算完毕。现时一般人家多燃放鞭炮,手持一大串长长的鞭炮,里里外外走遍,跟在拿鞭炮的人后面的另一个人,随手将手中神符贴遍各门窗。
净了油火,紧接着是“谢土”。分别在厅、房、厨等设置神位的地方摆开五牲设祭,并燃喜炮祭拜土地,答谢土地神功劳。祭毕,将五牲赠送工头、师傅,“红桃馃”分给泥瓦匠,以示犒劳。并且设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必须带白糖、糯米和灯、镜等物品前来庆贺主人新居落成之喜。
7.潮汕民居建筑风水 -- “下山虎”(爬狮)和“四点金”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这是潮汕村寨的大格局更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传统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 “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风水学认为:“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本于兹。”“自古立大宗子(祠)之处,族人阳宇(宅)四面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潮州府志》也言: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崇配食,重祀田”。因此,大宗祠理所当然地成了围寨的中心,其它各种建筑须按次序环绕大宗祠而建,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大宗祠的左右是小宗祠,然后是火巷(又称花巷)和厝包(包屋),它们从三面护卫着大宗祠,外围是一座座重叠相连的“下山虎”的三合院和称“四点金”的四合院,最后就是坚固围合的寨墙了,如果不专建寨墙,则最后那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围屋就兼顾寨墙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一个内为府第,外有沟渠寨墙环绕的潮汕围寨。
“下山虎” (又称“爬狮”),是潮汕府第的最基本构成单位。顾名思义,“下山虎”(“爬狮”)的形状真有点如下山之虎双似爬行之狮,它以大门为嘴,二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旁的二间大房为后爪。总之,有如浑身是颈,张开大口,吸纳天地精气,时时蓄势待发的狮虎。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 “精气”,它的大门还被做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窄(内门框)、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的“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如果在“下山虎”的前面再加上前座,就成了四角上各有一房压角的四合院“四点金”。“四点金”的建筑构造方式是中轴线:前厅——天井——后厅。后厅前厅两侧各一房,占居四合院的四角,这就是“四点金”名称的由来。
“四点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后面的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的“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门厅两侧的“下房”是晚辈与仆人的居室,天井左右有回廊的南北厅,有的还有两间小房,作厨房或柴草房,又称“格仔”。“格仔”与大房之间有通往外面的侧门,称“子孙门”,取多子多孙出入之间。
“四点金”形体庄重,极象一个以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的抱气入怀的人体,它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是其虚怀纳气的空间,这种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凹环抱”的“风水”美格是同构的。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方正对称的格局极易扩展为宗祠和家庙。潮汕的宗祠就是在“四点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如将“四点金”回廊两侧的“格仔”和天井与后厅之间的“隔闪”(隔断),以及后厅和左右大房的墙统统拆去,使堂与堂,堂与厅之间相连,成为一个以中庭为中心的上下左右四厅相向的“亞” 字形空间结构,并在大堂放上祖先灵位及神器,就成了可以祭祖的二进祠堂。王国维在《明堂寝庙通考》中言古代宗庙、明堂、宫寝“皆为四屋相对,中涵一庭或一室”,指的就是这种布局。
从这二进的祠堂开始,通过“四点金”与“下山虎”之间串联并联,即可组成大型民居群落。如在二进祠堂的蹭串联一 “下山虎”就成“三厅祠堂”或“三厅亘”,这样不断串联下去可达“五厅亘”;又因中间的厅是通透的,只用木雕屏风和闪门格扇隔成客厅,以接待重要客人,故中厅也叫官厅(一般客人只在门厅接待),它宗族聚会和举行婚丧寿诞家礼大典的主要场所。
祠堂后厅则是摆放列祖列宗的神龛,因此最为高大神圣。举凡族祭、社祭、醮祭、祖宗的生忌日等都要例行祭祀,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大祭。大祭时摆上全猪全羊,其它供品,更是不计其数。老人们穿起了马卦,戴起了礼帽,随着主祭的号令,毕恭毕敬地叩头,经多次鞠躬祭酒和献供之后,鼓乐炮仗齐鸣,好不热闹。
为便于举办大规模的祭拜活动,祠堂厅堂必须阔大。然而,按照“小堂宜团聚,中堂略阔而要方正,大堂宜阔大亦忌疏野。”(《阳宅撮要》)的原则,太过阔大的厅堂就不免“疏野”而不聚气;空间过大阳气太盛,而祖宗的神灵属阴,从祖宗牌位所仰望所见到的天空(“风水学”称为“过白”)不宜太多。因此,为抑制过盛的阳气,潮人就在后厅与天井之间再建一“拜亭”这一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出发,上可抑制神灵前的阳气,使祖宗能够安亭祭祀,还可为祭拜的子孙遮日挡雨,又增加建筑气势。因而,“拜亭”的设置是潮人重宗法制的见证。
潮汕“四点金”和北京四合院比较,可看出二者文化底蕴的不同。它们同为四面闭合的四合院,北京四合院院落圈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宽大的庭院是由一系列房屋和联廊“围”合而成;而潮汕“四点金”则房房相接,左右对称紧凑简练,天井位于中庭,北方宽大的庭院被缩小为狭小方正的天井,好像是“挖”出来的。北京四合院大门都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上,这是因为京都之地皇权甚重制度严密,只有皇帝的宫殿和庙宇的大门能居中面南,故北京“四合院”不能在南面中央开门,而应依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将大门开在西北角(西北为艮,艮为山)或东南角(东南为兑,兑为泽)上,这样才能使“山泽通气”。
先天八卦宋以后才开始在北方流行,对宋以前南迁的“河洛人”影响不大。潮汕“四点金”还是依照宋以前古制,把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且居中而面南。这一点可从“四点金”和唐宋四合院的相似性得到印证。传唐代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卷》中的四合院住宅,以及北宋画家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卷》(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中的苏东坡在黄州的宅第,就与潮汕“四点金”如出一辙,可以断言,潮汕“四点金”确实原汤原汁地保存了唐宋四合院的形制与格局。
8.潮汕民居建筑风水 -- “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
潮汕最著名的大型府第式民居是“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它们也是由“四点金”和“下山虎”按向心围合、中轴对称的原则组合连结而成的。
以一座多进的宗祠为中心,两旁并联两座规模小一点的“四点金”,成为中间大、两边小的三座“四点金”相连,称“三壁连”或“五壁连”两边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因从厝和火巷细长似剑,故又称为“双佩剑”)和后包,这样就成了“驷马拖车”。
“驷马拖车”是一种形象的称谓,有正体和变体多种形式。潮阳关埠镇下底村的清光绪年间的云南提督黄武贤的府第,就是由“五壁连”衍变成的正体“驷马拖车”。小点的“驷马拖车”由“三壁连”衍变而成。它们以中间的大宗祠象征“车”,左右两边的次要建筑象征着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的象征“车”的子孙拖着,轰轰隆隆地从古代走了过来。家族的兴衰,祖宗的荣光,子孙的昌盛在这宏大的建筑物一目了然。
“百鸟朝凰”又称“三座落”、“三厅亘”、“八厅相向”,其主体建筑由两座以上的“四点金”串联,有三进三落或四进四落(八厅相向),不过两边围护的从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联围护而成,要有总数一百间围绕中心厅堂的“凰”才够规格。如揭西棉湖郭氏大楼,即为清雍正年间贩卖红糖起家的郭来所建的“百鸟朝凰”,该楼占地五千多平米,五进院落,带四条火巷和从厝,后有“去天尺五”的高14米琼楼。建楼之时,由于边角上的一户人家不肯转让,宅地只够盖99间房,为凑足一百之数,郭来特意在井下再挖一间暗房,使之成为真正的“百鸟朝凰”。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广东省揭阳榕城光禄公祠,曾是官至巡抚的大吏丁日昌寓所,该祠占地六千余平方米,以中间一座二进祠堂为中心,组合成一类于繁体的“興”字形建筑格局,“興”上半部主体建筑有房96间,下半部为东西4个斋房,共计100间,成了名符其实的“百鸟朝凰”。
在潮汕民间素有流传“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词语。说到底是表示潮汕民间百姓的家居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与京城皇宫的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相似。
“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都是以宗祠为中心,左右有护厝和后包围护的中轴对称的“从厝式”民居群落。这是从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宫殿“府第”衍变而来的古老的建筑形式,它那集居住与祭祀于一体的功能是他们重视宗法制度的产物,因而保留了一些古代“京都帝王府”的遗制。也放正因为如此,“从厝式”民居才常常被称为“府第式”民居。
“祠宅合一”的“从厝式”民居,如“潮州厝,皇宫起”所言的是潮州的大厝是按照皇宫的模样建设,与宫殿布局相似外,其结构还与古代大型寺院的布局接近。这里所说的“皇宫起”并非指规模如皇宫那样,而是指其装饰豪华并不逊于皇宫。同时“潮州大厝皇宫起”是一句流传在民间的俗语。将“驷马拖车”与当代建筑史家传熹年据唐代《戒坛图经》的描述而绘律宗寺院相比较,其格局如出一辙。这是因为从魏晋开始,中原仕族风行“舍宅为寺”之习俗,据《健康实录》载,自东晋康帝至简文帝三十年间,共置寺十二所,其中由仕族舍宅为寺的就有七所,其数竟然过半,以至于出现相邻数座宅第并舍为寺的情形。潮州“忠顺世家”的祖宗之一,唐代的陈邕因在谪居地漳州筑室逾制,设有钟鼓楼台而被诬为“逆谋”,不得不“舍宅为寺”,今漳州的南山圭即是。连王维的 “辋川山庄”,最后也为亡母故“施庄为寺”。从这些事例可知,汉唐时代的王公贵族的“府第”和寺庙是可以互换的,其结构也应是相似的。这就是“驷马拖车” 和唐代大型寺院间接相似的原因。由是,我们似可得出这们的结论,这种既有礼制功能又有居住功能的“从厝式”民居,确实是从宋代以前的“府第”发展衍变而来的。
然而,为什么宋代以前世家大族的居住形式独独在地偏一隅的潮汕及周边地区传存下来呢?这是因为当世家大族在潮汕重新集结的同时,中原仕族却逐渐式微;而江南和三晋等地又由于明清以后个体经济的发展,(即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原来“比屋而居”大型聚落逐渐为单门独户的“四厢式”民居所取代,虽然,他们在村落意义上还是聚集在一起,但其聚落最多由一些单体四合院无序叠加而成,未能和“从厝式”民居一样形成一个体现封建宗法礼制观念的向心围合、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有序建筑整体。
由是可见,在地偏一隅的潮汕,因其根深蒂固的宗法宗族制度,才使这种能充分体现礼制观念的“府第式”群落得以留存。“京都帝王府”终于成了“潮州百姓家”。
潮州的建筑风水,立足于其历史和地理条件,是有民族和地域的特色,表现潮州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这是很值得总结和借鉴的。最近国家决定拨专款保护市区南门一部分明清民居建筑,也正是体现其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结语】众所周知风水学是一门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于一体的学问。概括地说,风水学就是人对环境的优选学。我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就是风水学。风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起源于古老的占卜术,后逐渐从术数中脱胎而出,成为一支独立的学说,
知名学者褚良才先生著《易经·风水·建筑》[v]第5页载:“试问,一个居住在‘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田,花竹秀而野’(宋,苏轼诗)和‘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清,姚延銮诗)的‘风水宝地’上的人,他的生理、心理难道会不健康、不愉快吗?再试问,一个居住在‘污水横流’、‘臭气薰天’、‘烂草遍野’、‘阴暗潮湿’、‘冬寒夏暑’的‘风水凶地’中的人,他的生理、心理难道会健康、愉快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千百年来,高明的堪舆师为赣州客家人选择住宅基地,正如褚先生的高论,避开了那些阴暗污秽、死气沉沉的“风水凶地”,选择了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风水宝地”,使我们得以兴旺发达(上段作了论证)。
当代许多研究风水学的专家学者,观点已趋向一致,都认为风水学属于建筑学范畴。如王玉德先生在他的宏论中指出:“风水是研究环境和建筑艺术的学问”。褚良才先生在他的宏论中指出:“说到底,风水就是人类居住、生存、繁行、发展的生态环境”。褚先生还引用古今名人名言而加以论证。他说:“关于风水的人为主体——建筑(宅),东汉大学者刘熙在他的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说的:‘宅,择也。宅择吉处而营之也。《黄帝内经》也说:夫宅地,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则家族衰微’。现代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也说:‘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寄托于建筑之上’”。《赣南客家画报》载《风水古建与赣南》一文载:“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水探源》一书,著者何晓昕的导师潘谷西教授在该书的序中说:‘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风水产生于农业社会中,是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地统一自然之间而采取的一种自我完善手段”(1989年第一期《自然科学史研究》)。从这些古今名人名言中,足以证实风水正确地说阳宅风水应是属建筑学范畴。所以说堪舆师必须走与建筑设计师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明智的选择,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否则,到了全民实现火葬,统一在由政府指定的坟山安葬骨灰时,就是堪舆师失业之时。
韩增禄教授认为,认真地借鉴和利用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经天纬地的广阔视野、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趋吉避凶的基本原则、身心之和的人文关怀等文化内涵,以及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相土尝水、藏风聚气等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对于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谐美满的健康住宅、推动中国建筑的文物保护、融合外来建筑的诸多长处、开创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都是有益而无害的一大善事。
雷铎先生认为风水学的精髓是“大道”。即是利用地形、天文、气象的学问,融入哲学精神,既阴阳辩证的学问,和上天讲和,和大地讲和,尽量做到“顺天”。
建筑教授张先进先生认为“风水”属传统的八卦理论,始于人类最初朴素的环境观,它的内核其实就是中国人古老的人居环境,包括水源、林木、阳光、地磁、山脉走向、地形、温度、湿度等多方面自然生态条件有机的结合。张教授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之后,“风水建筑”被蒙上迷信的色彩,所以很多人修房造屋要选时辰,杀鸡等,拂去这些迷信的灰尘之后,“风水”有其相当多的可以吸纳和研究的精髓。
同时许许多多的国外学者和科学家们对中国风水学的评论也非常高。
查理Chately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说:"中国阴阳宅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日本的郭中端先生说:"中国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引自[英]Ermestlitel伊特尔,《风水是古代中国神圣的景观科学》)。孙保罗(Paulsun)在1992年《纽约太阳会议》上报告说:"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观俯察,也包涵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从而使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其聚居处拥有平实的生活。"
由于风水学有其合理的内核,所以它能够长盛不衰。在当今社会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关系到房地产价值和价格的高低。我们明白了风水的本质和它对人的影响的道理以后,就能自觉而科学地获取好的风水来用之。通过风水知识,合理选址建房屋,通过对住宅、房间的布置装饰取得满意理想的居住环境,达到自己的需求。使你居住在新的生活环境里,使你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帮助你的事业成功.。
风水学虽然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很盛行,但是历代的思想家们都曾经对风水术进行过批判。早在东汉时期,大思想家王充就持激烈的态度猛烈批判了风水术中的迷信思想。明朝的著名的思想家张居正反对风水术中宣传的“葬地能作人祸福”的迷信思想。他引用了《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话来批判了风水术中的迷信思想,说明了“人的凶吉祸福,都是本人所作所以为而招至的。”自古以来,不信风水的开明人士很多,他们在自己的论著和言论中批判风水迷信思想。
风水学在中国历史上世世代代深刻地影响着普通老百姓思想和精神寄托。是有效进行协调人与大自然,人天得以和谐的一门学科。更是诠息人居住宅生态环境深妙奥秘超时空学科。
笔者认为,现代人对风水学的认识有需进一步提高理性,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糟粕,运用风水学中合理的理论来为人民服务,这应当是现代人的合理要求,更加是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