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桃
有一句话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世人又常常告诫,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耳听亦或不为虚。
这就警示我们,拨开云雾,厘清脉络和事物本真,方能获取真相。
而即便如此,也仍需我们有智慧,有甄别能力和足够细致入微。
一
2018年夏,一群自天南地北而来的易学爱好者,不顾舟车劳顿,到得著名的将军县江西兴国。
兴国出将军,不仅今时,古来这个地方就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兴国出人才,是因兴国地灵人杰。
当代人却喜用人杰在前地灵在后,其实这并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
地养一方人,地是人的依附,只有好地方,才能出人才。
赣南山水形貌大致般同,为何自古以来惟宁都、兴国两地人才独显?纵观历史,一个主因是,这两地民众十分重视易学之堪舆。
救贫先师杨公,先至宁都,于宁都相度地理无数,后又收授曾、廖等弟子,让曾、廖弟子居三僚而“传其衣钵”。
兴国三僚村,乃当今世人公认的“堪舆发源之地”。
杨公救贫曾、廖弟子的后裔们,传承、发扬了堪舆学,致使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易学爱好者,莫不怀着朝贡般的心境,千里迢迢来三僚。
络绎不绝的队伍中,有不少是冲着看看明朝国师廖均卿墓而来的。
廖均卿,明代著名风水大师,其事迹无需在此累赘,上百度一查便知。
知道廖均卿的人,大概也听闻,他的墓地就在他的故乡兴国三僚村。
这么个大名鼎鼎的明朝国师,他自己的墓地又如何呢?
许多堪舆学习者与爱好者,莫名而至,欲一睹其风采。
二
说来你或许不信,兴国数百号走南闯北的堪舆师,除三僚廖家后裔外,其他十之八、九,虽从事堪舆,却并不知这座国师墓究竟在何处?
这个夏天的午后,我同廖均卿第17、18代裔孙,德高望重的廖厚基、廖书生父子二人,带了这批堪舆学习者前往瞻观均卿国师墓。
厚基先生依然可以跋山涉水,他的步伐可以同我并行,每每上坡下磡,我欲护之,他却辞之。而此次,天色不早,我们安排他在亲戚家休息。
一行人上得山来,先至高大的旺碑前,廖先生讲起了先祖的奇闻异事。
均卿年少时,家贫。某年关大早,娘蒸了一木甑糯饭准备酿酒过年。
客家赣南人,学会了一种糯米酿酒技术,年终之际,将糯米浸泡至软,木甑蒸熟,待其软柔入口,香甜而嚼劲十足,人们呼之为糯饭。
当日均卿早起,闻得香气扑鼻,遂问母亲,娘,做了什么呀?
蒸了糯饭呀!娘说。
哦呵,我就爱吃糯饭,娘,我吃糯饭好吗?
你呀,就知道你爱吃,吃吧!娘说着,一边担了水桶往村口走去。
娘去水井挑水,被个邻居扯住闲聊,足足聊了近半小时。
娘回来后,舀了上好井水,去搬木甑,欲将甑里的糯饭拿来酿酒,可木甑轻飘飘的,打开甑盖一看,木甑内空空如也。
再看儿子,十来岁的儿子站在屋子里,肚子圆滚滚的。
那糯饭,你全部吃掉了?娘问。
是啊,你不是让我吃吗?儿子傻愣愣作答。
娘那个气呀,举着手中那根挑水勾担气急败坏就扫了过去。
儿的一只耳朵啪啦一声掉地上了,血流了一地。
娘又气又恨,气的是这个傻小子竟然不会逃,不会躲,恨的是自己气懵了,下手怎么就这么猛?气恨交加中,娘揽住儿子,大声呼救。
均卿小小少年就成了只耳。
成名后,后裔称均卿“只耳公”,又因他爱糯饭,还称其“糯饭公”。
三
书生博学多才,所知历史典故、渊源,我看历史教师也未必可以媲美。
而其厚重的堪舆理气,寻龙点穴技艺与学识,堪称当代绝学。
厚基大师独步天下的堪舆技艺,惟其子所学如火纯情,无出其右者。
书生讲毕先祖传奇,遂与众位道,我先祖均卿公墓,葬于本山,只是真穴于何处,众位可以自找,如若点中穴位,有奖!
于是20余人,叽叽喳喳,指东望西,上蹿下跳,有的远行砂手寻觅。
寻龙点穴,岂有此等观法?我等只有装着默默无事,闲来静坐。
这是均卿公未能进京前为自己所点之穴,其穴猛虎下山形,形穴上吉。
半小时过去,终无一人点得,后在先生开悟点拨下有人猜猜问问,遂告知真相。
堪舆学,重在堪舆山水地貌形势,一些所谓的先生,上来罗盘左端右端,“理气”滔滔不绝,口禄舌便下,听之有让人肃然起敬之感。
有人说,某先生,理气高深,大师也。这些被他人称为大师的堪舆作品,观之,风吹气散,遂断:不出事,算东君有福,有先祖护佑。
有人告诉我,某先生,理气功夫很深,可就是做不发东君,何为?
问者却不知,其理气,根本不是杨公真理气,那又谈何度人于福?
均卿公墓前,众人看时,啧啧赞叹,有人感慨,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里,今此一看,明堂舒亮,玉带缠腰,左包右揽,藏风聚气,上穴也!
当中有人得出结论,看来,移步换形,是为堪舆学中精要。
此话说到要害处。常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在堪舆学上,何有不准?真穴仅在一线,就看先生眼光。
四
堪舆看形势,如社交看人。
山川地貌,高一寸太高,低一寸太低,移步换形,有意想不到惊喜。
社交看人,则换位思考,若然,同样有出乎意外的发现。
有友人叹问,堪舆学,高深莫测,深奥难懂,你以为如何?
未涉猎之前,高深莫测,学通之后,并不深奥,如社交,平常心待之。
而再深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堪舆与做人,的确需穷尽一生而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