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文天祥安湖书院
李凌云
安湖书院位于兴国县衣锦乡,今古龙岗镇江湖村,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始建,咸淳十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府,为之作《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是兴国县最早的书院,也是当时唯一的最高学府。
一条水泥乡道顺山势蜿蜒,如丝带般缠绕在崇山峻岭中。我们在一个交叉路口停车,陪同的镇干部说,转过那幢民房,前面就是安湖书院旧址了。
尽管出发之前,镇里的朋友一再说“没什么可看,来了可能要失望”之类的话,我表示没关系,“只为了却一个心愿”,当他指着一个空空荡荡的操场,说这里就是安湖书院时,我的心禁不住“咯噔”一下,深深的失落与茫然顿时涌上心头。
难道,这里就是享誉数百年,文天祥题写院名并作记的安湖书院吗?村干部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座旧学府先后被用作安湖公社办公场所,江西二六二地质勘探大队八小队驻扎地。1972年起,江湖村小学从河西的祠堂移至安湖书院,直至现在。由于是星期六,学校静悄悄的。
安湖书院今貌,旧址已经埋于操场之下
江湖小学老师钟先明是本地人,从小在书院读书,后来又在这里教书,他看着书院一年年衰老、颓败,直至完全倒塌。他拿出一份书院平面图纸,向我们描述着书院曾经的规模。
据文天祥《安湖书院记》记载,最初的安湖书院有絜矩堂、先贤祠,还有以“笃志、求敏、明辨、主善、率性、成德”等命名的书斋,临溪有一个门楼,挂有文天祥题写的“安湖书院”牌匾及对联:“安士敦云登道岸;湖山拱秀壮文轩”。钟先明说,匾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毁了,如今仅存一个修复后的门楼,孤零零地立在围墙边上,守护着曾经的辉煌。
书院是中国古代由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而成的教育机构,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据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知县唐子仪重建遭火烧毁的安湖书院。正德十四年,知县黄泗因其地处边远,迁建于县城东郊。嘉靖二十五年,推官林万潮、教谕徐升重修,以课诸生,吉水罗洪先为之记。万历三十一年,安湖书院改为名贤祠。清咸丰十一年,衣锦乡人钟润兰、邹鸣凤、谢国华等捐资在安湖书院原址重建。
重建的安湖书院占地208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古朴结实,整体为“回”字形,前后三进,上下两层,栋宇鳞次,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四周环筑卵石围墙。史料记载,兴国县乡间文化人张恨水曾为书院题写对联:“安焉圣,复焉圣,乐趣乐孔颜,以文为礼博且约;湖有鹅,洞有鹿,源渊溯朱陆,辨利辨义异而同。”
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往往都建于山清水秀、景色如画的幽静处。环顾江湖村,只见周围山峰秀美,绿树浮岚,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果然是静心修学的好地方。远处的山峦薄雾笼罩,仿佛青纱拂面的少女,显现出或深或浅或明或暗的朦胧美。古人选择在这个偏僻的山村修建书院,确有他们的理由。
由于缺少资金,民国以来,对安湖书院的修缮只能是修修补补,年复一年地艰难维持着。1997年春天,书院后厅倒塌。此后便如雪崩一般,朽烂的木头再也无法承受住岁月的侵蚀,至2001年,这座宏大的建筑便所剩无几了。
为了学生的安全,政府在书院后面建了一排平房作为学校教室,把剩下的残墙断壁全部拆除,平整成一个操场。为保留原址,特地将房屋基础、台阶、天井等完整掩埋在操场之下。钟先明说,掩埋之前,他和村干部一起用皮尺仔细丈量,绘制成建筑平面图纸,算是保存了一份对书院的记忆。
钟先明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接待过许多曾在书院求学的各界人士,他们瞻望母校,怀念当年就读的美好时光。面对完全倒塌的书院,他们叹惜,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够重建。
我倒是觉得,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一座代表着封建教育的古书院倒塌了,并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事情。如今,中学教育基本普及,大学年年扩招,即便是农家子弟,读书也早已不再是难事。然而生活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五光十色的诱惑面前,如何学习先人们的治学精神,摈弃浮躁,找到一条静坐书斋、扎扎实实的治学之路,才是至关重要的。
向钟先明挥手告别时,我发现他的眼里有几许期待,一星泪光……
赣州兴国县安湖书院记
宋文天祥
赣兴国县夫子庙(1),县六乡,其五乡之人,来游来歌(2),被服儒雅(3)。东二百里为衣锦乡,其民生长斗绝险寒(4),或为龙蛇(5),渎子邦经(6),有司黾勉以惠文从事(7)。
咸淳八年,宣教郎临川何时来为宰(8),悯然曰:“使人不可化(9),则性命之道熄矣(10)!”顾邑校旷越不克施(11),乃夏四月,即其地得山水之胜,议建书堂,以风来学(12)。召其豪长,率励从事(13),堂庭毕设(14),讲肄有位(15)。汇试馆下(16),录为生员凡二十八人(17),又拔其望四人为之长(18)。冬十月,令率诸生(19),以牲币荐于先圣先师(20),樽俎旗章(21),等威孔严(22),环观愕眙(23),屏息胥忭(24)。黧老妇子(25),转相传呼,然后翕然以儒者为重。
令曰:“吾教可行矣!”载命胥正(26),秩其比伍(27),家使有塾(28),人使有师,如党庠术序之意(29)。置进学日记。令躬课其凡(30),督以无怠(31)。又上诸府(32),改其乡曰“儒学”,植之风声(33)。于是山长谷荒(34),人是用劝(35),咸愿进向文事,率由训程(36)。
《传》曰:“天地之道浸,言化以渐也(37)。”风俗之积,几千百年,而令一朝变之,固若是速欤?共惟国家(38),五星聚奎(39),实开文明。皇祖制诏,天下州县立学(40)。所在表彰儒先,复创书院(41)。三代以下,斯文彬彬焉(42)。先民有言(43):“地气自北而南(44),粤从衣冠正朔(45),启我吴会(46),自江以南,悉为邹鲁(47)。”今也遐荒陋僻(48),沐浴教恩,如狂得瘳(49),如迷得呼(50)。王泽之渗漉日深(51),地气之推移日至。此岂偶然之故哉!
予于令为同年进士,适守是州(52)。今奉天子明训,以字民为职能(53),能广学爱,宣德化(54),是为不辱威命(55)。将上其事予朝,复谂之诸生曰(56):“昔有文翁(57),兴学于蜀,受业博士,时则张叔(58)。学官弟子,畏而怀之。彼何人哉(59)!叔兮!叔兮(60)!。”又进诸生之长谂之曰:“昔有文公,设教于潮(61)。潮人赵德,以士见招(62)。维文与行,但于齐民(63)。其则不远,德哉!若人(64)。”诸生拱而前曰(65):“某等幸生明世(66),惟师帅不鄙夷之(67),俾获有闻(68),虽不敏(69),敢不受教。诸刻诸石,以诏百世(70)!”。
书院之制(71),前为燕居,直以杏坛。傍为堂,左先贤祠。祠后为直舍(73),缭斋以庑(74)。不侈不隘(75)。临溪为之门。堂名絜矩(76),斋名笃志、求敏、明辨、主善、率性、成德(77)。其门总曰安湖书院(78)。某山中所题云(79)。
[注释](1)兴国:今江西兴国县。夫子:古人对孔子的尊称;夫子庙,即孔庙。从唐太宗开始,全国各州县普遍建立孔庙,奉祀孔子。(2)来游来歌:指到夫子庙来就学。游:游学。歌:弦歌,此指接受教化。(3)被服儒雅:亲身感受儒雅的风气。被服常用于人体,故以喻亲身感受。儒雅:儒学思想,亦可指温文尔雅的风度。(4)斗绝险寒:指地理环境闭塞险要而百姓穷困的山区。斗(dǒu):陡峭,通“陡”。(5)龙蛇:比喻非常之人。此指不遵王化之人。(6)渎(dú):轻慢,不遵守。邦经:国家的法令。(7)黾(mǐn)勉:努力。以惠文从事:用仁爱宽厚的措施处理事务。(8)宣教郎:文职散官名。何时,江西乐安人。宝右四年进士。后来响应文天祥起兵抗元,聚兵收复崇仁县。失败后削发为僧,遁迹岭南,自号坚白道人。(9)悯然:忧虑貌。化,教化。(10)性命之道:中国古代哲学命题之一。性:指人性;命,指天命。性命之道,可理解为关于人性与天命(天理)关系的学说。熄:灭。(11)邑校:县学。旷越:遥远。不克施:不能用来教化衣锦乡的百姓。(12)风:教化。来学:后学。(13)率励从事:率领民众努力施工。励:劝勉。(14)堂庭:讲堂和庭院屋室的总称。毕:全部。(15)讲肄:讲习。(16)汇试:汇考,统考。(17)凡:共。(18)拔:选拔。望:有声誉的人。(19)令:县令,即何时。(20)牲币:祭祀用的家畜和缯帛。币:缯帛,丝织品。荐:讲献。先圣先师:指孔子及配享的历代儒学大师。(21)樽俎(zǔ):盛酒食器具。樽以盛酒,俎以盛内。旗章:旌旗和名号等区别等级的标志。(22)等威:与身份相称的威仪。孔严:很严肃。(23)愕眙(ě chì):惊视。(24)胥(xū):皆。忭(biàn):喜乐。(25)黧(lí)老:老人。(26)载:助词。胥正:吏员和里正。(27)秩:次序,整顿次序。比伍:指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周代以五家为比(又说五家为伍)。(28)塾(shú):家学。(29)党庠术序:党、床(遂)是周代的行政区划,2500家为党;12500家为术(遂)有序,国有学。“(30)躬课其凡:亲自讲说教学大纲。凡:大纲。(31)无怠:不要懈怠。(32)上诸府:上报到州府。府:指赣州。(33)植之风声:树立风气。(34)山长谷荒:深山荒谷,泛指偏远落后的山区。(35)人是用劝:人人因此努力。是用:犹是以,因此。(36)咸:都。进向:向往。率由训程:都按照教学程从事学习。(37)《传》:解说经义的文字。言化以渐:说的就是逐渐地教化启迪民众。浸:逐渐。渐(jiān):浸润,逐渐影响。(38)共(gōng)惟:恭敬地思考。共:通“恭”。(39)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奎,星名。白虎七宿之首,有星十六颗,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用指文章,文运。(40)皇祖:指宋仁宗,他在庆历三年诏天下州县立学。(41)儒先:儒学先贤。书院:宋代开始出现的学校名称。(42)彬彬:繁盛貌。这两句说宋代是夏商周以后文化教育最为昌盛的时代。(43)先民:古人,前人。(44)地气:大地的元气。气: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万物的物质。(45)粤:发语词。衣冠正朔:指文明礼教、历法。(46)吴会(guì):秦时会稽郡(含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省西部),东汉分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47)邹鲁: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邹鲁,指文明礼义之邦。(48)遐(xiá):远。(49)瘳(chōu):病愈。(50)如迷得呼:好像在昏迷中被呼唤醒来。(51)王泽:朝廷的恩泽。渗漉
(lù):流布,渗透。日:一天一天地。(52)适:适逢。是:代词,这。(53)明训:英明的训示。字:养育。(54)这二句意谓能推广“君子学道以爱人”的思想,发扬朝廷以德化民的仁政。(55)不辱威命:没辜负朝廷给予的权威。(56)谂(shěn):告知。(57)文翁:汉景帝时蜀郡大守。(58)张叔:叶榆人。因痛感世俗不知学问,遂负笈从司马相如受经学,归乡教授子弟,遂成美俗。(59)彼何人哉:那是何等人物啊!(60)叔兮:张叔啊!(61)文公:韩愈,卒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设教于潮:在潮州设立学校以教化百性。(62)赵德,潮州海阳人,进士出身。韩愈在潮州设置乡校,牒请赵德为海阳县尉,为衙官,专领学事。从此潮州人士笃于文行。以:因为。见:表示被动。(63)齐民:平民。(64)则:典范,榜样。若人:此人,指赵德。(65)拱:抱头拳行礼。(66)明世:圣明的社会。(67)师帅:周代军队一师的统帅,此是诸生对作者的敬称。知道能文,故可称师;知州兼管军政,故可称帅。(68)俾(bǐ):使。(69)不敏:不聪明。(70)昭:彰明。(71)制:体制,规模。(72)燕居:闲居。此指居室。直:临,对着。杏坛:传说孔子聚徒讲学处为杏坛,后人因以“杏坛”泛指聚徒讲学之年。(73)直舍:值班室。直:通:“值”。(74)缭(liáo)斋以庑(wǔ):用走廊围绕着书斋。(75)不侈不隘:不过分地宽,也不狭窄。(76)絜(jié)矩:端正品行。《礼记·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77)笃志、求敏、明辨、主善、率性、成德:安湖书院的书斋名称。笃(dū)志:专以致志。主善:以善为根本。率性依循本性而行。(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成德:培养崇高的品德。(78)总:总称。(79)作者自称。
[阅读提示] 本篇选自《 文山先生全集》卷九,作于咸淳十年(1274)春,天祥由湖南提刑改知赣州,尚未赴任。文章记叙了兴国县安湖书院建立的原因、时间以及书院的规模,称赞了知县何时“广学爱、宣德化”的惠政,阐述了兴教办学的意义,勉励诸生努力学习以成为对地方有用的人材。叙事简洁,议论端庄,层次清晰而语言平易畅达,有“温醇浑厚”之美。然本文问世之时,元军攻克襄樊已近半年,正整军备战,即将发动灭宋之役。南宋丧师失地,国势日蹙,却到处都是平和景象,毫无战争气息。此固因赣南偏远,信息不灵,但也反映出全国上下对战争形势的麻木,有文事而乏武备,乃是宋朝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