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玉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兴国乡贤汇
20年前为搜集《兴国县志》人物卷素材,我跑遍全国与兴国籍乡贤见面座谈,时在京城小住27天,知北京图书馆有乡贤司职图书管理,近年致电让他找一找馆藏有否明代版《兴国县志》,回说非常遗憾。
其实我早年就曾了解过此事,今日重提只是不甘心罢了,因为一部《兴国县志》看不到清以前的多少文字记录,整个唐朝数百年间一部百余万字县志中仅寥寥数语,莫说兴国建县于宋所以如斯,赣州、赣县、宁都、南康那些唐甚至更早就已设立地方政权的市、县,莫不如此。
为什么清以前地方史志缺失如此严重?当然拜清朝廷所赐了,清军入关占领中原,灭汉书、焚方志,南方这些山区郡县的历史演变,国史无暇顾及,地方政府所编纂方志又焚毁殆尽,致今日,多少事纷纷繁繁,仅于民间相传,无有方志记载,以加佐证,抱撼抱憾!
今日南村古称富溪
一
堪舆祖师爷杨筠松,赣南百姓呼为杨救贫,简称杨公。仙师黄巢之乱中逃出皇宫,随故人武昌刺史廖銮来到虔化(今宁都)安顿。廖家有子,名三传,秉性聪慧,因通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名之,早年与唐濮都监卜应天(昆仑子)熟,并学昆仑子堪舆,已成名。比技于大自己25岁的杨救贫,叹之不及,遂拜杨公为师,因其灵慧过人,所学杨公堪舆之术实则超过杨公其他弟子。
此说非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事实桩桩可勘定。
话说廖氏长居宁都黄陂,黄陂离兴国近也,仅隔数十里,且杨公又与曾、廖二姓弟子搭寮棚于兴国三僚传技授艺,故有曾、廖两姓子孙发展光大杨公堪舆法术,至今衍播华夏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声名远扬。放眼当今天下堪舆,无论那门,那派,那系,无出杨公堪舆之右也。
只是,宁、于、赣均有杨公作品流传于世而兴国无,实实令人难以置信。在兴国,赶山鞭的故事几乎传扬县域各乡镇村落,谈起风水故事,百姓莫不津津乐道于杨公,杨公点穴,杨公偈语,杨公赶山鞭……
却独独说不出一处杨公作品遗迹来!令人喟然长叹!
其实我对杨公在兴国东部山区兴江乡境至今留有作品遗迹之传说早有耳闻,只是苦于未能够找到了解其中信息之人而难深入考究罢了。
去岁初秋,与某中学教师兴江人曾之相熟后,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间常常尝玩于山水,是故于年前年后两次寻访杨公堪舆作品之古迹,心甚快哉!
古宗祠的左边,现在是南村小学
二
由兴江乡政府址所东去数十里,有村名南村,南村者,原名富溪,究竟因何而改名?又为何改成南村?不得而知,亦不去考究其深意。
早十年自驾车经南村不下数次,每一次路过均感叹这个村庄的圆就。且看此村:
一条溪流潺潺,河床并不促狭,宽处水面达三十米,这在赣南山区已然让人不可小觑其排水流量。
弯弯的河将村子分成两半,上游淌水桥,下游古石拱桥,村中央的宽敞平板桥,春光明媚或夕阳西照,空中俯视,村子俨然一太极阴阳。
四山包裹,水口严实,村庄的每一排屋场都有来龙,每一幢房舍都有恰到好处的朝案、远山,秀美的峰峦如仙女的飘飘裙裾,田野鸡鸣,林间雀跃,场中央的童言戏语,以及袅袅炊烟,构成一幅山水图画。
不羡君王前呼后拥,但羡村夫村头捧书,那些过往的岁岁年年,想不到2020重现。疫情过后,戴着口罩,我们来到了南村,不,我更愿意叫它的古地名:富溪。
富溪曾氏一脉,始祖官封关内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耻之不仕,举家南迁至庐陵吉阳乡(今吉安吉水),逐渐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千年后,出将入相,状元、宰相不止三、五。其中一支初唐再迁衣锦曾子坑(即富溪),南村曾氏老人指着曾氏老祠堂旧址古迹说,老一辈一直口口相传,曾家祠堂内外周边人丁兴旺时仅男丁就达200多人!
曾氏族人站在曾氏古宗祠门楼石柱子古迹上
三
曾氏在唐朝中期已在富溪发达了起来,黄巢起义后的公元879年,紫金光禄太夫掌灵台地理事(国师)杨筠松携风水秘籍云游天下,约公元890年前后,已在赣南安顿年过50的杨救贫被富溪曾氏请来相度风水,堪择吉地以建宗祠,不巧的是,杨公到得富溪之时,曾氏老族长不在,没有人过问那个陌生老者。
那个谁也不识的老者,不是个爱言语的人,甚至可以说性情有些古怪,正是阳春三月,天气热湿,老者见一圈椅,顺手搬过,独自放草坪,人就懒散地倦在圈椅里,手时不时伸口里,嘴巴挪动,却听不见声响。
曾氏屋场走出一妇人,不经意看了老者一眼,这一看不打紧,只见老者两指间一团浓稠物,难道这是个叫化子,没事剥自家身体里的疮疤吃?老妇愤愤然有些作呕起来,也就不问青红皂白没好气地叫喊,喂,你那老头儿在干什么?没事你赶紧走开,免得让人恶心罢!
老者一愣正待解释,老妇一串连珠炮似的不容人插话,只好悻悻然起身出了村子。
曾氏族谱里的古宗祠图
近午,曾氏头人从屋里探出头,嘟哝着说杨仙师怎么还没来呢?难道?想了想又大声问族人可曾见到外人来过屋场?
老妇人这才自感不妙起来,因为那老者走后她到圈椅边察看过,圈椅有些遗落的细梢并不是人体身上的疮疤皮梢。她将刚才情形一五一十告知了族长,族长也到圈椅边看,这细梢哪是什么疮疤皮梢?分明是过冬后的龙眼老皮。
族长说声不好,能够身揣老龙眼作零食者,非等闲常人,定是从皇宫出来的杨仙师无疑,于是叫了个老人,一同撒开腿往宁都方向追赶。
紧赶慢赶,赶过20余里,曾氏老族长终于赶上杨公救贫,遂请杨公复身回还,杨公眯了眯眼问:此去前面叫什么?老族长答:叫下五十。
杨公道,回去还得下五十里,太远,老族长请自回吧!
族长问:我曾氏宗祠穴位可点?
杨公道,就按那张圈椅做吧,大门朝河,门楼左前方出,在圈椅左脚上!说罢,杨救贫头也不回,独自迈开步子去了。
老族长想告诉杨公,地名虽叫下五十,却并不是五十里而只有五里。话到嘴边咽了回去。老族长回转富溪,见圈椅尚在草坪,遂按杨公所说立向定下分金。其间族中有人提出,圈椅是不是被人搬动过?看龙势此处偏了一点,感觉不会是杨公所点正穴,老族长喟然长叹一声说,今天的事情怪只怪我自己,堪舆风水,讲究的是一个缘字,缘没到,强求总是不得啊,既然不知圈椅究竟搬没有搬动,那就依杨公所言。
古宗祠古迹近景,石柱子是古门楼朝丑方位来水
四
富溪曾氏保存现有的族谱只有清朝康熙早年间修造的,族谱对祖宗一代一代的传承延续脉络记载得清清楚楚,不过对富溪开基宗祠由何人所点形穴,只字未提。当然,这也是各姓氏族谱惯常的、大多数做法。
于是,关于富溪曾氏宗祠由杨公救贫所点,只有口口相传的这个故事。
况且,这个对曾氏族人谈不上光彩与荣耀的故事,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应该也是不会白纸黑字记载于族谱的,只能当作一份教训,一代一代相传。不过曾氏人至今谈起,个个声称此事绝对的存在而非杜撰。
我当然信其真。作为志人,又常与廖三传后裔传人在一起,对山形地貌、龙势有一定判断。
从高处隐隐约约看看见逶迤的来龙及宗祠所在场地
五
去过兴江南村的人如果对风土人情稍稍有些了解的话,都知道南村有过一个千僧寺,千僧寺鼎盛之时有千僧而聚,今日千僧寺重修如故,金碧辉煌深藏于这个山坑旮旯,让人们无法不深感意外却肃然起敬。
从千僧寺看过去,崇山峻岭、峰峦叠嶂,万峰竞秀,那风景独好处,正是兴国、宁都、永丰三县交界之莲花山、西华山、东华山、大映峰、小映峰等奇峰俊岭。
富溪曾氏古宗祠的后龙,正是江西永丰县大映峰逶迤而至,龙遇水而止,此穴尽龙尽结,面朝溪流,村落圆就,一水而二分,形成太极,水口关拦严密,四周秀峰摇曳,正所谓风水宝地。
只是,依地理形势看,曾氏宗祠穴位不正。古祠墙根数十年前毁除,然门楼石柱还在,大门朝向还有姓中老人见过,依迹而判断,杨公所点穴之圈椅形,曾氏只做到圈椅的一只椅子脚,那是椅子的左前脚。
这是富溪曾氏人口口相传的故事结局,依据是曾氏这一支完全没有吉安吉水一样人才辈出。事实如此,南村曾氏历史上没有多少人才,我从志书看也是一样。
龙势逶迤高耸,结村落处开面开阳,形如圈椅,然古祠建偏,即往座身的左边偏了至少30米,如果建宗祠于形穴中位,或曾氏人丁则大不同。
此为辛乙兼酉卯向,出乙口,来子、癸水,门楼朝向处又有丑水上堂,来水均清冽秀美,整个村落形成四水归堂格曲。只是不知来龙字眼,分金有得讲究!
目前曾氏古祠形穴及立向不足如下:
前朝左逼,则右空;穴不对正龙;宗祠只侧难免受风煞。
上述三点,是为堪舆学形、法、理、科四大要素中第二项法的缺失。
不是杨公不救贫,实是风水只度有缘人!